第八百六十九章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第八百六十九章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第2/3页)

,追加一卷,将京都之战死难军兵的名册,一起记录在上,就叫京都之战,以纪念京都之战中牺牲的军兵们。”

    “他们的牺牲应该要被铭记。”

    这么做就是额外殊荣,在东征英豪录中的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没有一个是只打了一场京都之战的人,高启愚是唯一一个。

    京都之战朱翊钧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不把神火飞鸦放平!

    神火飞鸦放平,丰臣秀吉的武士绝对会因为死伤惨重,而不得不撤退。

    后来朱翊钧和前线沟通后,才了解到,当时在京都迎恩馆驻守的大明军兵,根本没打算活着回来。

    那时候的大明军面临着一个二选一,放火烧京都和神火飞鸦放平击退倭寇,击退倭寇就没办法放火了,神火飞鸦数量足够,但用于放飞神火飞鸦的车弩、弩弦不够用了。

    当时前线指挥李诚立,判断迎恩馆明军必败无疑,因为丰臣秀吉带领的倭寇已经将大明军兵团团围困,密密麻麻不计其数,李诚立判断局面,选择了放火烧了京都,这就是拼着玉石俱焚。

    只是李诚立没想到,丰臣秀吉在这场勇敢者的游戏里,选择了胆怯。

    丰臣秀吉因为后方大火,不得不选择了撤退。

    大明军这种向死而生的选择,就是宣示态度,最终逼迫倭人彻底投降,彻底打碎倭人的胆气。

    大明深入倭国腹地京都的军兵们,很清楚他们的目的,这是一支孤军,没有后勤、没有补给,就是昭示大明态度,还不肯降,就打到倭寇肯投降、完全臣服于大明意志为止。

    “陛下,大宗伯说,郊劳台可能出了点问题。”冯保将一本奏疏小心的铺在了皇帝面前。

    朱翊钧有些惊讶的说道:“郊劳台是王次辅主持营造的,怎么还没完工?王次辅领了这么多年鼎工大建,次次都是提前完成,这次怎么延后了?”

    很不对劲儿。

    皇帝从去年十二月就已经表示要降阶郊劳,这就是个小活儿,一个小广场,一个八角亭,一个石碑,三级月台,结果居然建了三个月还没建完。

    冯保低声说道:“降阶之礼许久未行,礼部查旧典,查的有点多了,出了点状况,这让工期有些延缓了。”

    郊劳台修建很快,大明有着十分丰富的产业工匠,鼎工大建历史悠久,修个郊劳台,十分简单,是降阶的礼法出现了问题。

    上一次皇帝去城外迎接大将军回朝,还要追溯到汉代去了,这不是一种常见的做法,那一次还是汉武帝去接卫青凯旋,卫青跟匈奴作战的战场实在是太远了,战报传递不及时,导致朝中出现了一些分歧。

    “以后这种事儿,查不到旧典,就按咱们自己的想法来就是。”朱翊钧也知道礼部难,这么多年,根本没有什么参考。

    没有标准就制定大明标准,并且成为礼法的一部分。

    朱翊钧看完了奏疏,才知道礼部难在了哪里。

    因为礼部发现了一个大漏洞,万士和因为不读书不专业闯的祸,埋了十七年终于露出了全貌。

    这个漏洞就是皇帝从探望病重的成国公朱希忠开始,皇帝那时候就已经在降阶了,臣子病重探望、皇帝去全楚会馆蹭饭,都属于降阶。

    万士和是个不读史书的谄臣,在皇帝公然违背礼法的情况下,万士和并不知道违背礼法。

    礼部尚书不懂《礼记》,看起来有点离谱,但非常正常,不要让专业人士管他们擅长的事,是官场的惯例。

    通常懂农业的不能管理农业,不懂法律的管理法务。

    因为官僚体系的第一原则,维护自身权力,维护自身权力的重要性远高于专业事务管理。

    一旦专业人士若掌控实权部门,可能会形成技术权威,削弱官僚系统的政治操控空间。

    比如,万士和接受了圣训开始多读书,他后来真的擅长礼法,动辄祖宗成法,万士和成为专业人士后,很快就形成了技术权威,全面推动了礼部改革,而不是服从文官体系的稳定诉求。

    最终弄得礼部这个清贵的衙门,变得‘腌臜媚上’了起来。

    外行的大臣,更依赖已经根深蒂固的下属,依赖下属的建议,实际决策权就掌控在了官僚的手中。

    不仅仅是礼部,连文华殿也是如此,皇帝不够专业,就只能听从廷臣们的建议,实际决策权掌握在了廷臣的手里,但皇帝足够专业,就会推动全面改革,来掌控权力。

    而官僚体系的第二原则,稳定大于一切。

    对于官僚体系而言,这个群体最大的症状,就是越拖延越高效,越费钱越便宜,越秘密越公开。

    专业人士掌控了实权部门,就会倾向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流程上的正确。

    这样一来,就违背了越拖延越高效,拖字诀可是官场上的大杀器,只要我不处置,我就不会犯错,对于官僚而言,这就是对自己的高效,不犯错的高效与稳定。

    只要拖着不办,就是对自己的稳定,对自己的高效。至于问题?那是公共问题,跟我个人有什么关系?

    顶头上司十分的专业,对各种事情十分了解,总是一针见血的找到问题,催促做事,做的越多,错的就越多,不如拖,拖一次,十次,拖到所有人都筋疲力尽,不再关注为止。

    专业人士对于成本的掌控有基本了解,就没有了油水的空间,做任何事都不能‘越费钱越便宜’了。

    王崇古领的鼎工大建,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对土木之事极为了解,他从扬州知府开始就修城墙,到了宣府大同修关隘、营堡、边城、长城,对于土木的成本,包括贪腐成本就了解,总是将油水控制在底线范围内。

    比如冯保就不敢把一个鸡蛋作价十两银子一个卖给皇帝,大兴县的县令,也没办法用一亩地产三万斤番薯糊弄皇帝,这都是专业人士对事实的掌控,让官僚体系无法利用各种漏洞,合理合法的侵吞。

    越费钱的鼎工大建,对于参与其中的任何人,都是可以占到便宜的。

    而越秘密越公开,其实就更好理解了,只要不公开,甚至不记录,就会稳定,稳如泰山,大明中书舍人,总是去入厕,实在是躲不了,就挑挑拣拣、颠倒顺序,让事情变得有利于自己的稳定。

    每一个中书舍人记录万历起居注,都奉行这一金科律例,从没有改变过。

    官僚体系的第三原则,无责任化流程。

    通过繁琐的、精巧的制度设计,将不合法、不合规、不符合公序良俗的事情,通过流程,变得合法合规,最终达到‘没有人需要为祸患负责’的效果,你皇帝想追责?全都是无辜的,你追究谁的责任?

    而专业人士掌控部门,这种精巧制度设计,就会失效了,因为哪里出现了问题,专业人士一目了然,知道谁在捣鬼,即便是这次不说,下次也不会再用了,这样权力就会在绩效之下失去,自己被取而代之。

    所以,官僚体系,非常抗拒专业人士的出现,外行领导内行就逐渐成了常态。

    万士和起初不懂礼法,他也不知道皇帝亲自探望成国公朱希忠是在降阶,也不知道全楚会馆蹭饭是一种极高的礼遇,也不知道皇帝以大将军府黄公子身份行走违背礼法,他全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