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六章 再往下掉,就成蛮夷了!

    第九百三十六章 再往下掉,就成蛮夷了! (第2/3页)

清除极乐教的拥趸了。

    凌云翼判断,如果再不出手干涉,恐怕大明王化朝鲜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最终连倭国的矿产也会一并失去。

    “朕不在朝鲜,既然凌次辅觉得有必要,那就是有必要。”朱翊钧郑重思虑了一番,还是认可了凌云翼的做法。

    人死不能复生,摘掉的铃铛也不能再给这些花郎装上。

    而且从朱翊钧个人而言,他很支持凌云翼的这种做法。

    “朝鲜在打仗,不能以常理论之,而且现在不动手,日后再动手的话,恐怕,要死更多的人。”朱翊钧解释了自己的路理由。

    大明军没搞出屠城来,已经是大明军纪严明了。

    如果让曾省吾去,曾省吾怕是要拿出当初平定都掌蛮的办法了,倭国在朝鲜杀的血流成河,这些朝鲜人不去指责倭人,反过来抗拒、指责大明。

    就因为大明是君子,就该被骂?

    而且任由极乐教这么发展下去,大明再动手,那就不是凌云翼这种温和手段了,而是大军开进。

    凌云翼的做法,反而是以最小的代价解决了问题。

    甄别?怎么甄别?大明在朝鲜根本没有那么多人手,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甄别,根本做不到的事儿。

    凌云翼做得不对,但没错,就像当初海文忠海瑞对张进、张诚二人无诏抽分泰西大帆船一样,不对,但没错。

    “朕发现,倭国和朝鲜,似乎都解决不了这个邪祟的问题,极乐教在倭国如日中天,在朝鲜也有泛滥成灾的趋势,凌次辅从朝鲜回朝,觉得为何如此呢?”朱翊钧问了自己一个关切的问题。

    按理说,倭国和朝鲜都是儒文化,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文化,中原就可以三武灭佛,但倭国和朝鲜都对宗教束手无策。

    庙里的和尚在大明青灯古佛,在倭国搞出了僧兵,而且极乐教的泛滥,朝鲜和倭国,都束手无策。

    凌云翼思索了很久,才开口说道:“臣最初觉得是君子之恶,治人者君子也,那君子作恶,自然是恶贯满盈,但臣在朝鲜日久,发现错谬也,不是君子之恶,而是朝鲜和倭国,都没有完成国朝构建。”

    最开始,凌部堂以为朝鲜的种种乱象,最大的问题是朝鲜王室,但消灭王室后,问题还在;

    后来他以为最大的敌人是文武两班和他们的庶子中人,但李舜臣和凌云翼消灭这些后,问题还在;

    后来他以为是花郎这些游堕之民,等到解决后,问题还在。

    至此,凌云翼发现了朝鲜的根本问题,就是没有完成国朝构建,不得不依靠一个宗主国,来调节国内的矛盾。

    通俗来讲,这些蕞尔小邦必须要找个爹,让爹来指导他们做事。

    在爹懒得管的时候,懒得管的地方,可不就是乱象丛生?

    “朝鲜在四梁八柱上,只有文化从中原学来的算是稳健,其余皆缺;而八柱,更是一言难尽,没有完成国朝构建,所以才会百事难成。”凌云翼郑重的说道。

    “如此。”朱翊钧恍然大悟,原来是国朝构建!

    这是万文恭万士和的理论,万士和认为国朝构建为四梁八柱,对四梁八柱都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782章)。

    四梁为军事上拥有基本的军事框架、经济上摆脱了自然经济进入小农经济、政治上得到了普遍拥戴、文化上拥有使用文字的能力,并且在历史、律法、贸易政令上使用。

    这四梁是门槛,八柱是从四梁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八柱为卫军和客兵;种植和税赋;首府和地方;诗歌和道德。

    八柱式完成国朝构建的表示,比如军事上的卫军和客兵,既要有负责防御,战斗力不强,主要职责是治安的卫军,也要有负责进攻,主要职能是征伐,平定叛乱的客兵精锐。

    凌云翼满是感慨的说道:“当然,臣和万文恭的想法不同,臣以为,能把四梁完成,就可以认定为国朝了,无论是用宗教,还是用文化去凝聚,能走完四梁,放眼海内寰宇,不足双掌之数。”

    “四梁八柱能走完的,只有万历维新的大明,在万历维新之前,大明的八柱,也缺了两根。”

    万士和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万历维新之前的大明,缺了两根柱子,而且是大柱子。

    一根是主征伐的精锐,大明战争,通常都是守没问题,打却打不出去,白白让人占便宜,就是打出去,也消灭不了敌人;另外一根是财政税赋,大明穷的叮当响。

    这两根大柱子没有,其他的六柱倒塌就是时间问题了。

    按着万士和的说法,岂不是说,从永乐之后到万历年间,大明都不算是国朝,没有完成国朝构建?

    “万文恭提出四梁八柱,就是说,永乐之后,维新之前,大明缺了两根柱子,算是由完全的国朝,向下滑落到了不完整的国朝。”朱翊钧也没瞒着凌云翼,万士和就是这个意思。

    万士和根本不在乎蛮夷,在他眼里蛮夷都是人面兽心,万士和借着修番国志书,对海外番国分级,根本目的,就是画条线出来,无论日后大明怎么向下螺旋,都不能滑落到四梁八柱不完整的地步。

    再往下掉,就成蛮夷了!

    大明在永乐之前,国格都是完整国朝;在永乐之后,到维新之前,全都是半步国朝,缺了几根柱子,房子都在塌,还假装无事发生,简直是耻辱!

    “陛下一番话,臣豁然开朗。”凌云翼这才恍然大悟,这就不奇怪了。

    凌云翼总是觉得万士和的标准有点太高了,感情根本不是为番国制定,而是对内划线,这一切的不合理,立刻就合理了起来。

    凌云翼眉头稍皱,思索了片刻,带着几分释然的笑容说道:“陛下啊,臣求学的时候,花钱大手大脚,家里给的银子,根本不够用,为了省钱,就开始记账,提醒自己不该花的银子,不要花,记着记着,就开始做假账了。”

    “这账,还是臣记给自己看的,旁人不会看,但臣还是自己骗自己。”

    凌云翼说的是自己当初的糗事,也是说国朝,不是万士和有多聪明,有多厉害,而是自永乐之后,历代大臣们,其实都清楚问题的根本,但没人说,没人提,自己骗自己。

    大明的脑子,也就是京堂,和大明的躯干,也就是地方,根本对不上账的诡异状态,持续了170余年,大家都在骗自己。

    “凌次辅,居然也这么做过?”朱翊钧一愣,随即露出了阳光灿烂的笑容。

    凌云翼是个活生生的人,不是皇帝手里的提线木偶,更不是千年君臣礼法的傀儡。

    朱翊钧和凌云翼聊了许久,凌云翼才告退去继续做事了,王崇古身后事儿处理干净后,凌云翼就真的是大明次辅了。

    这次对凌云翼朝鲜劣行的连章弹劾,是朝中大臣,不太希望凌云翼顺顺当当的做这个次辅,在多数朝臣们看来,凌云翼在朝鲜刚刚好,到文渊阁做次辅,还是有点过分了。

    万一,这凌次辅把京师官员当倭寇整,该如何是好?

    可惜内阁辅臣,真的是皇帝本人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