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二章 汉文宋仁,亦不如陛下之分毫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九百五十二章 汉文宋仁,亦不如陛下之分毫 (第1/3页)

    对于大多数总督府而言,他们愿意跟当下的大明做生意,因为万历开海后的大明,物价真的非常公道,甚至是物美价廉。

    在隆庆二年月港开关时,大明朝廷还没转过弯儿来,货物的价格,简直是令人匪夷所思。

    比如一个景德镇瓷碗,作价三两银子,而一斤象牙作价六文,一个瓷碗就能换取六百斤象牙;一斤大黄换五十斤香料;一口铁锅换三百斤皮草。

    这个价格太贵了,以至于走私才是贸易的主流。

    大明之前的朝贡贸易,大明货物价格贵得离谱,而番国货物一文不值,这种定价背后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比如天朝上国的傲慢,比如诡异定价造成的官船官贸规模极小,多数都是走私等等。

    自万历年间全面开海后,朝廷对货物进行了重新定价,货物的价格终于围绕价值波动,而非围绕礼部、户部官员们一拍脑门决定。

    当然部分商品,朝廷依旧维持着过往的傲慢。

    比如五桅过洋船这种战船,价格就十分惊人,成本五万银不到,售价高达二十五万银,火器另外算价,即便是如此昂贵,还另外有门槛,至少要是友邦级别,才能购买。

    英格兰使者多次请求购买五桅过洋船,都是无果而终。

    除此之外,大明还有一部分的商品,是不对外开放的,救命的老卤水和精心炮制的金鸡纳霜,驰道上的铁马,烧焦、水肥等等商品,都是严格禁止外销,连门都没有,根本买不到,其技术,也在藏经楼的三层之上,连普通格物博士都不太能接触得到。

    对于墨西哥、秘鲁、智利这些总督府而言,价格公道的大明是个极好的选择。

    即便是没有佩德罗和大明谈判,一起筹建环太平洋商业联盟,用不了五年的时间,就会因为贸易的缘故,自然而然的形成实质上的环太平洋商业联盟。

    就是费利佩发动无敌舰队征战,也阻挡不了这种趋势,除非大明皇帝突然抽风,要闭关锁国,否则,也阻挡不了这个趋势。

    七月初二,盛夏时节,知了从早上开始,就没完没了的嘶鸣,给燥热的天气,增加了更多的烦躁,文华殿一如既往进行着廷议,二十七位文武廷臣,面色格外严肃。

    “阴阳失度,水旱不调。”张居正说出了八个字,让本来还在交头接耳的廷臣们,安静了下来。

    “六月中旬开始,河南、江左、江右、湖南等地区进入了雨季,短短半个月的降水量,河南开封府、归德府等地超过了二十寸,半个月下了一年的雨。”张居正简短的介绍了下今年天气的诡异。

    朱翊钧深吸了口气说道:“诸位臣工,钦天监告诉朕,七下八上,说的是雨季,就是七月在江南,八月再北上到河南、北直隶、山东等地,但现在,六月中旬,河南山东地方,就开始暴雨倾盆。”

    “归德府,奇雷耀空。”

    去年冬天没下的雪,都攒到了今年夏天,大明粮食的主产区迎来了洪涝灾害。

    而且最让人难受的是,这雨季提前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河南这些地方,本来要到七月中旬以后,才会进入雨季,可是六月中旬就开始暴雨了。

    皇帝所说的奇雷耀空的事儿,廷臣们都听说了,六月十八日,河南归德府,天有奇雷耀空。

    大暴雨来临之前,从东南而来的雨云,在天上如同城墙一样推进,快速笼罩了整个归德府上空,黑云压城,还没到傍晚,天就黑了。

    连一丝风都没有,这种安静持续了长达两刻钟的时间。

    闪电从东天开始酝酿试探,如同毒蛇吐信一样伸出后快速收回,而后又猛地喷涌而出,由东向西激射,却突然在天空划过了一个直角,把天空割断成了南北两半,最终如同蛛网一样的闪电分支,撕裂了整个天穹,恍若白昼。

    片刻之后,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扫过了大地,紧接着,归德府出现了数十个形态各异的滚地雷,随风而动。

    滚地雷就是球形闪电,这东西本就不常见,连钦天监的天文生也是只见其名,从未见其形,而归德府一次就出现了数十个滚地雷。

    雨水倾盆而下,大雨滂沱,持续了三天三夜之久。

    齐雷耀空,说的就是这些滚地雷。

    户部尚书张学颜颇为庆幸的说道:“夏粮已收,秋粮正需要灌溉,这次大暴雨之后,放晴了九日,也算是让人喘了口气,会造成减产,但是不会太多。”

    “而且因为早有准备,自春天起,各级衙门都对堤坝进行了加固,对地势低洼进行了迁民,没有闹出洪灾、瘟疫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不是说没有地方受灾,而是把地势低洼地方的百姓,迁徙到了地势较高的地方,有了泄洪的地方,这次的大暴雨,才没有造成巨大的伤亡。

    滚地雷出现,似乎昭示着老天爷动了真怒,但因为朝廷提前做了周全的准备,这次水旱不调造成的大降雨,造成的危害,比之前预期的要小很多,至少是可接受的范围。

    “今年,可能是日后十年,气候最好的一年。”朱翊钧重重的叹了口气,看着窗外的天空,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老天爷存在,要亡了大明,就一把天火,把他给烧的干干净净,何必为难百姓呢?

    廷议主要是关于受灾免税、泄洪区不得耕种居住、各地缙绅履行自己的六十二条承诺和朝廷、百姓共度时艰等等。

    各地均有劣绅,灾年仍然不肯减租、趁机兼并、收买奴仆等等行为,都被各级衙门给抓了典型。

    但大多数的缙绅还是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减租、不兼并、配合朝廷赈济。

    因为历史早就不止一次证明了,你的宅院修的再坚固,被流民冲击也是一冲就散,和小地主没什么区别,要么在流民的锅里,要么和流民一起流徙。

    民乱真的闹起来,皇帝修的皇宫都能攻破,你这地主家的宅院得修到什么地步,才能挡得住流民的冲击?

    “绥远驰道扩建。”工部尚书辛自修拿出了一本奏疏。

    绥远总督潘季驯、刘东星、忠顺夫人等人上奏,请命扩建驰道,绥远驰道的运力不够了。

    煤炭、铁料、口碱、皮草、羊毛、牲畜等等货物,占据了驰道将近九成的运力,这导致了其他货物,只能依靠过去的骆队、骡车、牛车等方式运输。

    朝廷在绥远驰道规划之初,就严重低估了绥远对运力的需求,即便是这次的扩建,也只是缓解而不是解决。

    在绥远,驰道的价格更低,骡车、牛车的价格反而更高,一些个商贾,宁愿等待数月排铁马,也不愿意雇佣这些骡车、牛车。

    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安全。

    铁马拉动的火车,配有工兵团营沿途保护安全,货物基本不会损失,但骡车、牛车在路上走着走着,就有可能被马匪给劫了。

    马匪敢劫驰道,大明军就敢平叛。

    所以商贾们宁愿等,也不愿意人货皆失。

    潘季驯写了一本十分详细的奏疏,请命扩建驰道,并不是全线扩建,而是对关键线路进行扩建,卧马岗到五原府,胜州到五原府,归化城到宣府,以最小的成本,增加驰道的运力。

    不是说宣府到京师这段驰道不忙,这段其实最为繁忙,但到了腹地,骡车、牛车就成了备选,因为腹地更加安全,京营十几年如一日的剿匪,让商队不必担心劫匪之事。

    “绥远地方的请求,是极为合理的。”辛自修陈述了所有情况,扩建驰道是十分合理的要求,唯一的问题,是三百五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