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四章 医道至简,医者仁心
第九百五十四章 医道至简,医者仁心 (第2/3页)
予任何人。
刘新奎将拜帖递给了门房后,焦急地等待了半刻钟的时间,看到了游守礼,宰相门前七品官,游守礼作为全楚会馆的大管家,很多时候代表着张居正本人。
游守礼打量了下刘新奎,才笑着说道:“先生请你进去。”
“谢游管事。”刘新奎拿了一迭银票送了出去,游守礼却没有接,自从朝廷开始反腐抓贪后,游守礼就不再收礼了,游守礼不想给张居正找麻烦。
张居正摘掉了老花镜,打量了一番刘新奎,才笑着说道:“既然是凌次辅介绍的,便在全楚会馆住下,专心备考吧。”
“谢先生。”刘新奎重重的松了口气,这算是在京师找到了重要的靠山。
他这算是投奔,只能算是门下,算不上弟子,张居正自然不会亲自教导,但背靠大树好乘凉,只要靠山还在,他就不会被人过分为难。
张居正又详细询问了一番刘新奎的宝钞圣恩论,作为恩情叙事的发起人,他在搞恩情叙事上,居然落于人后,确定这个观点是凌云翼的观点,元辅也没有过分追究的意思。
“先生,我有一事不解。”刘新奎离开之前,满脸疑惑的说道:“圣恩浩荡,可为何先生和次辅,都如此强调圣恩呢?”
刘新奎对货币多有研究,他的超额货币需求论,解释了大明白银堰塞的原因,也给了部分解决办法,宝钞恩情叙事,是凌云翼帮他套上的。
他认同,但他不太了解元辅和次辅的动机,感觉有点多此一举,就是不搞恩情叙事,难道大明黎庶就不知道感恩了吗?
刘新奎生怕张居正误会他有什么别的心思,他赶忙说道:“先生,学生是隆庆六年出生,今年刚满十八,学生看来,万历维新理所应当,反对者真的会有很多很多吗?”
在万历维新中长大的刘新奎觉得,万历维新就像是吃饭、喝水、呼吸一样平常,哪怕张居正走了,真的有人会反对?
但似乎元辅和次辅,都对某些未曾暴露的敌人,保持了最大的警戒之心,这份警惕,连刘新奎这个十八岁的学子都看出来了。
“你知道徐阶吗?”张居正看着刘新奎说道:“在徐阶倒严之前,所有人都把徐阶看成是严党的魁首之一。”
刘新奎明显错愕,他愣了好久才拜了下说道:“谢先生解惑,学生告退。”
“好生备考,不必胡思乱想,也不用过分担忧,没事就去参加下诗会、聚谈,也多和别人沟通,去吧。”张居正叮嘱刘新奎不必有那么大的压力,他和凌云翼做的,主要是防患于未然。
塑造一种陛下是对的绝对政治正确,减少陛下继续推行万历维新的阻力罢了。
刘新奎站在文昌阁之前,思索了片刻,打了个寒颤,这官场真的是人心险恶,政治斗争确实凶险。
张居正的意思非常明白,徐阶一直是以严党的身份存在,后来他成了倒严的主力,现在满朝文武看起来都支持万历维新,但有些,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可能只是在等待时机,等待合适的机会,给万历维新致命一击。
万历维新创造了新的利益集体,同样也伤害了一些人的利益。
历史告诉所有人,从来没有一帆风顺,都是起起落落,就像善恶的标准都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
刘新奎走后,张居正合上了面前的杂报,靠在太师椅上,看着九折桥尽头的朴树,在池水之外,是一片土豆田,里面种的是中盛良薯,已经收获,产量和陕甘总督石星言所说的分毫不差。
张居正之所以要自己种,是因为他从来没信过任何人。
“谁能想到这小小的土豆,居然成了度过天变最好的农作物。”张居正感觉世间事总是非常奇妙,皇帝十八年前的不务正业,居然可以成了度过天变的关键。
农学院宝歧司遍布大明各地的火房育苗室,是大明推广番薯、土豆的关键,没有这些火房育苗室,就是有良种,也无法推行下去。
“宫里赏赐了几只不再下蛋的渡渡鸟,等晚上给先生炖了。”游守礼不懂那么多的国家大事,他只懂干饭,土豆炖肉,只要沾点荤腥,就是无上美味。
“行。”张居正点头,渡渡鸟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十万只,而且规模还在扩大,这是一种天生的家禽,比大鹅生长快、适应性强、出肉高,而且还有绒毛等附加产物,能让渡渡鸟的养殖持续扩大。
张居正看着窗外,愣愣的出神,万历维新到了现在,出现了一个让帝国元辅,措手不及、无法解决的矛盾,那就是缺人。
南洋开拓缺人,吕宋、旧港、金池、金山总督府都一直问朝廷要人;
大明工坊和田间地头缺人,工坊和田土抢人的现象,已经不是南衙浙江等地,而是已经蔓延到了河南、湖广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辽东垦荒田亩已经突破了八十万顷,现在辽东汉民已经超过了三百万人,但垦荒缺少生力军;
李成梁在西北搞开拓,他要迁民充实关西七卫,充实轮台,充实天山,但陕甘绥没有人给他迁民实边;
如此缺人的情况下,天象的反复无常,又让朝廷投鼠忌器,不敢鼓励生育。
因为人口大爆炸再加上天变加剧的后果,朝廷无法承担,只要一想到那个场面,张居正就绝了鼓励生育的想法。
本来朝廷预计,在万历四十年时候,大明人口增长到三亿左右,到了万历六十年,人口增加到五亿以上,大明开启第二次的迁民实边,将海外总督府彻底消化。
可惜这个长策,还没有开始,就有了天变,胎死腹中,这是看得见的危机,但张居正毫无解决办法,限制人口的是粮食,而影响粮食产量的是天变。
其实有人提出过解决办法,就是吸收部分归化夷人为大明效力。
比如李成梁就可以在轮台城以他三千客兵为核心,吸收夷人扩大规模,进而征伐西域,比如广西可以给到大明砍甘蔗的安南人民籍,比如官厂可以使用部分倭奴,承担重劳力。
提出这个建议的御史,被发配到辽东垦荒去了。
在朝臣们看来,大抵就是这种五谷不分、五体不勤的家伙,让司马家弄出了罢屯田,招抚五胡的方略来,招抚五胡充实中原,这大抵是有了大病才能想出的办法。
中原的土地因为种种原因空了出来,就让胡人填充,这么做的结果,司马家已经演示了一遍。
在这件事上,要相信老祖宗的智慧,这些教训,都是用数以千万计的人命换来的教训,非我族类,必有异心,这是数千年真真切切的教训。
“难哟。”张居正再叹了口气,转动太师椅,伏案忙碌了起来。
大明皇帝很勤奋,他还有个一样勤奋的内阁,才让大明万历维新一切事务井井有条。
次日的清晨,天公作美,万里无云,大明皇帝罕见的没有出现在文化殿上,常朝没有举行,大臣们一大早,就跟随着皇帝陛下前往了北大营的皇家理工学院。
京师大学堂的琉璃瓦檐脊上,金色的晨光如同流水悄悄流淌,晨曦初绽,照亮了校门匾额上‘皇家理工学院医学院’几个御笔亲书的大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