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二章 静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九百四十二章 静 (第1/3页)

    顾为经和曹轩相遇的第一天,在那个国际艺术项目里顾为经每当拿到壁画的图稿,他总是会在填色前让自己想一想,倘若他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会怎么处理,而项目组里的前辈资深画家,又是怎么处理壁画上的颜色。

    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过去的那个学期,曹轩让他所做的事情一般无二,区别在于映照比对的对象,从国际艺术项目里的十几位前辈,变为了整本《历代名画录》。

    从一滴水中观察自己的倒影,到面对整片大海。

    老太爷从来不设置明确的课程进度节点,曹轩也从来不告诉顾为经,在这一堂课里他们一定要学到什么,一定要学到某种笔法的精髓或者学到那幅作品的神意之处。

    “他们是山。”

    曹轩说道。

    “不要着急,当山允许你去攀登的时候,它自会揭开自己的面纱。”

    曹轩的精气神极好,讲起课程来妙语连珠且滔滔不绝,丝毫看不出他的年岁已经超过了九十岁。安娜的语速总是很快,和顾为经谈论到画展的时候,她的声音叮叮铛铛连绵不绝,语速会在不经意间加速,简直是在汹涌。有什么东西——那些意志,那些聪明才智——誓要从她起伏的胸口喷薄而出。

    曹轩在课堂上则会抛出一个关键问题,然后语速则逐渐放缓。

    他已经过了需要激烈的不容质疑地抛出自己的结论,让自己显得年长且富有威严的岁数,曹轩的话语里总会预留出足够的缝隙让顾为经的思考缓慢地渗入。

    顾为经是一只琴。

    曹轩是乐师也是听众,他只是偶尔在关键的时刻拨动两下琴弦。

    琴声自然而然绵延不绝。

    老太爷几乎从来不会说顾为经的观点是好还是坏,他让顾为经畅想那些历史上画师们的作品应该呈现出什么模样,然后再找出让老杨提前准备好的有关的画册,慢慢的比对。

    分析哪里和顾为经想的一样。

    哪里又不一样。

    不一样是否是顾为经的理解有问题,是他错了,画家错了,摹本错了。

    还是大家都没有错。

    虞世南和冯承素对着同一幅真迹,一比一的临摹出了两幅不一样的《兰亭序》,都是极好,艺术本来就可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他们先是谈论那些有确凿真迹传世的画家,然后谈论历史上那些具体画家真假难辨的古本,就像解迷游戏一样,去猜测它们到底会不会是属于某位特定画家。

    先是看图填色。

    然后是字迷游戏。

    最后。

    则是抓着一条线索,慢慢的走进历史的迷雾之中,看看他们两人能走的多远。

    顾为经从来没有过这么玄奇的体验。

    他和胜子完成《雷雨天的老教堂》相关的论文时,他们手头有一幅画,却鲜有关于画家身份的可靠记载,他们只能一点点的猜想那位画家到底是什么模样的人。他与曹轩谈论的作品与画家,要比他和酒井胜子所谈论的作品与画家距今久远的多。

    不是150年。

    而是1000年,1500年,以及更久。

    他们手上有确凿无疑的关于画家的史料记载,有后人观看作品时的心得,甚至连有些作品画上提诗都能在文献里找到抄录。

    唯独没有作品本身。

    或许在某个私人收藏家的手里等待着重现世界的那天,或许安详的沉眠在地下的某处,亦或许更糟糕的可能,它已经被漫长的历史长河所吞没。曹轩拉着他的手,两个人试图在史料的长河中捕捉出一两丝倒影。

    曹轩不要求顾为经画画,却自己开始画画。

    没有作品,他就对着文献临摹。

    他以一种后人畅想的身份,为顾为经展现在曹轩的审美视角下,画家的作品应该是呈现出什么模样。

    什么是“点刷精研,意存形似。”

    什么是“清源寺里见辋川。”

    张彦远在为画家们评定上中下各品的时候,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的?什么才应该叫做“笔画不周密而意境周密。”

    还有穿插着一些很有趣的小课题。

    人们都说书画同体,为什么张彦远说王羲之书既为从古至今之冠冕,丹青亦妙。但实际上在他的评定体系里,王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