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顶住压力,证明自己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721章 顶住压力,证明自己 (第1/3页)

    建安十五年,六月二十。

    也是成都城内那场庆功大宴后的第七天。

    身在越巂郡筇都县的法正,终于收到了诸葛令君给他的回信。

    与回信一起送来的,还有好几封其他蜀中文官给诸葛亮的上书,都是对越巂治理意见的指手画脚。

    诸葛亮把这些东西也一并给法正送来,显然是效法魏文侯故事了。

    “在后方有那么多人对你的做派指手画脚,觉得你不择手段,但我都压住了,你放心干你自己的。”

    法正感受到了莫大的信任,愈发觉得浑身充满了动力。

    令君如此推心置腹,显然是明牌为将来北伐时的人事安排铺路了。想必到时候,自己和张松这俩最早暗中带投的心腹,都能混到一州使君的高位。

    主公如今已经部分改革了官制,在大部分州都拆分了三使。

    只有极少数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州,因为之前册封的州牧过于位高权重、深受信任,所以能独当一面继续做州牧。

    除了那几个个例,其他州都是要拆分布政使、防御使、刺史三使的。

    而如今在刘备麾下,下放到地方上时能够有资格兼任州牧、独揽大权的,就只有三个人,分别是诸葛兄弟和关羽。

    连张飞和赵云都稍微差一点,不够这个资格。

    他俩最多也只是在担任防御使时,多兼一个州,也就是担任两州的防御使。但兼的那个州,基本上都是刘备阵营尚未完全收复的,所以实际上的实权并不重。

    比如张飞跟着刘备驻扎在南阳,按说他现在的差事是荆州的防御使,但实际上他还能兼隔壁豫州的防御使。只不过豫州大部还在曹操手上,刘备只夺取了汝南郡那边一小块地方,那就让张飞顺便兼着。

    赵云的情况也是类似的,他防御幽州的同时,刘备还占着冀州的渤海郡,就让赵云兼任冀州防御使,实际上只是多统筹一郡防务而已。而周瑜的职权是渤海太守,两者也并不冲突。

    所以,法正按现在的情况推测,再有一两年,等诸葛令君出川,他自己担任益州的布政使主民政,张松为刺史主监察,再搭配一名大将为防御使主军事,岂不美哉?

    “一定要尽快把越巂等地治理一新,把那些暗中反对令君方略的跳梁小丑都扫清。等冬季来临时,就能全力配合令君对建宁等地的平定了。”

    法正放下书信,内心如是想着。

    诸葛亮给他的信中,也暗示了“只要你能把越巂治理好,拿出短时间内肉眼可见的明显政绩,我就可以顺势把已经被迫立下赌约的杜、谯等腐儒世家挪掉”。

    这对法正来说是一个意外之喜,也算是额外给他的任务添了一份彩头。

    只要干好了,不但自己有功,还能扳倒几个平时说怪话不对付的同僚。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所以收到诸葛亮信件的次日,法正就更有干劲地天天巡视地方。

    抓恢复生产,抓笼络夷帅,抓整顿军纪,再调动战兵部队闲时搞点基础建设。

    ……

    六月二十二,收到信后的两天,法正就不辞辛劳,从筇都再次南下,前往会无巡视。

    顺便也是查访刚刚肃清的牦牛大道沿途各地,是否商旅畅通、道路易行。

    一路上遇到什么问题,也都就地办公,尽快解决,给出方案。

    刚出筇都县,法正一行来到孙水河畔,沿着河谷骑马南行。

    一路就能看到河两岸的肥沃河谷平原上,无数新开辟不久的水田里,都种上了翠绿的秧苗。

    水田里无数农夫在那里抢时间劳作,人头攒动,很是辛苦。

    而在往年,这样的景象在这个季节的越巂郡境内,是几乎看不到的——因为往年这时候,当地人基本都处在农闲状态,以樵采渔猎维生,坐等秋收。

    从着装上看,每块田里大约十之二三都是汉人装束,剩下十之七八都是当地南蛮。

    汉人农夫无一例外都是精壮男子,看上去营养和体格都还不错。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放下武器的士兵,或原本就负责运粮后勤的辅兵,临时转为军屯,跟当地人杂处一起种田,顺便也能把先进的耕种技术传给当地人。

    历史上,诸葛亮治下的季汉,对于搞这种军民杂居的长期屯田,就非常擅长。比如诸葛亮最后六出祁山时,在渭南和司马懿长期相持,他就能“让军民杂处屯田,军民相安,以为久计”。

    这种事情看似平平无奇,但如果深入细究,就能够发现实在是非常不容易。

    让军队和当地农夫一起种田,种出来的收获怎么分配?田是当地百姓原有的,军队只是来提供额外劳力,最后如何确保当地人被征收走相当一部分收获后、依然心服口服?而且要能够活得下去。

    这里面的管理学问大了去了。这跟诸葛亮本人逆天的行政和抚民才干有很大的关系,也跟诸葛亮本人公允公正、绝不徇私的人格魅力息息相关,能让百姓和士兵都信任他的分配方式。

    史书上短短的“军民相安”四个字,深挖之后,其实有多少不易。

    法正当然没这个手腕,他私德也不太行。但这次出征,他得了诸葛亮的千叮万嘱,教他打下越巂后,对当地百姓该如何治理、安抚。

    法正这人急智还是不缺的,有人提点警示,他短时间内演一演,倒也能演个七八分像。这才能把这种汉蛮杂处屯田的工作,安安生生推动下去。

    相比于汉人农夫全部是精壮的军屯,此刻田里那些新归附的南蛮,则是男女老少都有,当然老人的比例非常稀少。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的西南夷列传里,都有记载过汉朝时当地南蛮生存的悲惨处境。

    当地的农业技术还不太发达,百姓多是播种之后就不管了,到收割的时候再来割一下,中间灌溉、施肥、驱虫之类的生产环节,几乎一律没有。

    也多亏了南中地区降水勤快,一年四季没有严冬,所以不灌溉天然下雨就够用了。至于肥料,这个时代汉人施肥的频次也不高,而南中多雨,施了肥也会被冲走,所以干脆就当没这回事儿。

    后世去云南旅游过的看官,应该都对云南的红土地不陌生。那就是因为雨水冲刷过多,把土壤里的腐殖质等养料冲刷没了,只剩下氧化铁沉淀比较多的土质,颜色就发红了。

    而人口的自然增长又太快,所以汉朝时,南中之地经常处于巨大的人口爆炸压力之下。

    对于老人,尤其是劳动能力减退的老人,一旦到了饥荒之年,就会被南蛮各部之间的内战消耗掉。久而久之,当地的人口结构就非常年轻化。

    也正是因为南中常年处在人口压力之下,才导致当地百姓对于杀戮几乎没什么排斥,早就习以为常了。反正就算不和汉人发生冲突,南蛮各部之间,自己都会为了抢地盘抢食物自相残杀,年年残杀。

    汉人如果能给他们找一条出路,一边教他们好好种田,扩大粮食产量。另一方面给予军饷和粮食,征募其中的勇士去从军,就能有无数人响应。

    ……

    法正一行沿着孙水走了十几里,就看到旁边河面上路过了好几队竹排。

    这些竹排,有的规模比较庞大,直接把数百根粗硬的筇竹捆扎连缀在一起,顺流汹涌而下,通往下游的会无县。

    这些竹子到了当地,便会被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