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这两年半里,大家都在吊打四夷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728章 这两年半里,大家都在吊打四夷 (第1/3页)

    诸葛亮平定建宁郡、分兵跑马圈地,至各县宣示统治。

    这项工作,最终在建安十六年的三月底四月初,才全部完成。

    至于彻底圈定交趾郡各县,更是拖到了这一年的夏天。

    而考虑到交趾盛夏的酷暑,这项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还不得不中断了一阵子,让大部分不耐炎热的驻军,至少回撤到滇池盆地渡过夏天,入秋凉快后再南下一次——

    毕竟滇池盆地周边,已经算是整个南中地区气候最宜人、最适合北方汉人生存的宝地了。

    后世昆明号称“春城”,四季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那可不是浪得虚名的。

    诸葛亮本人在安抚诸部夷帅的过程中,不得不在滇池县短暂驻扎了一阵子,随后就感慨当地的气候环境之好,果断拍板,把建宁郡的治所从味县正式迁移到滇池县。

    (注:味县就是后世的曲靖,建宁郡之前的郡治在那里,但是雍闿起兵反叛时,并没有以味县作为自己的统治核心)

    这也是诸葛亮本人,这辈子抵达的最南方的郡县了。从此以后,诸葛亮一路北返,再也没有如此深入过南疆。

    离开之前,诸葛亮还下达了一条原本历史上他也不曾下达过的命令,那就是允许在滇池县周边,常年驻扎五千至一万人的汉人军队。

    这些军队也不用保持长期军事训练,而是可以半军半农,以屯田兵的姿态维持——而原本历史上,诸葛亮在平定南中、把当地夷帅彻底打服后,可是完全将当地的自治和驻军权交还给蛮王夷帅们的,一点都没留军队驻守。

    出现这种蝴蝶效应偏差,显然也是因为原本历史上,诸葛亮打到滇池盆地附近时,季节已经是深秋初冬了(五月渡泸,十月就打到了味县和滇池盆地),所以诸葛亮本人也不知道滇池盆地周边春夏季节的气候,不敢造次。

    毕竟没有人可以凭空想象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以诸葛亮之智,也不可能靠空想就意识到“以昆明盆地的夏季气候,其实汉人也能在此全年生活下去”。

    而这一世,因为多打了一个交趾士燮,最后圈地扫尾的阶段多耽搁了些日子。诸葛亮才切身感受到了初夏时分昆明盆地的凉快依然,这才做出了比历史同期更为正确的决定。

    多了这五千到一万人的长期驻军,显然可以在后世云南腹地中心开花、更快向当地南蛮传授汉人的耕作渔猎技术,加快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汉化,自然也客观上加速了“改土归流”的进程。

    或许整个过程,会比原本历史上控制南中多花些成本,但长期收益却是非常明显。诸葛亮也足以凭借此功,在后世被作为“云贵地区改土归流、彻底汉化西南夷”的最大功臣而载入史册。

    后世不仅成都等地要立武侯祠,连昆明也逃不到,也得有武侯祠。

    而在滇池县保持长期驻军后,这些士兵还可以每年冬天南下交趾,加快融合汉化交趾郡的土蛮,遇到天热就沿着红河河谷撤回来。

    汉人武装不在交趾的那几个月,就先临时依靠交趾本地的小官属吏自行治理。

    诸葛亮走之前,也从当地基层官吏里,快速挑选出了一批相对可靠、对朝廷比较忠诚、原本和士燮家族关系不是太密切的,由他们暂时维持推行朝廷的政令。

    如此数年之内,交趾也必然可以彻底融入刘备阵营,成为一个汉人主导的正常郡级行政区划。

    诸葛亮在平南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只动用了两万人左右的军队,只在建安十五年的十月到次年二月这五个月里,动用了三万人。

    建安十六年三月以后,动用的维持兵力又缩减到一万人,完全可以靠当地的粮食产能自给自足,自行发展生产力,不用再靠益州北部地区供给。

    整个平南的成本,完全不至于拖累益州北部各郡的北伐备战。

    益州的巴郡、汉中郡、广汉郡产出的绝大部分财政盈余,以及蜀郡的一小部分财政盈余,依然可以通过长江和汉水的水系,东运出川,去荆州主战场支持北伐。

    只有蜀郡南部数县,以及犍为郡全境的财政收入,被用到了平南大业中,而且是分摊到两三年内陆续开支的。开支曲线非常平稳,完全没耽误正事儿,也没有导致当地百姓的负担出现过山车式的压力。

    其实对于东汉时期的百姓而言,官府就算徭役、税赋重一点,但只要保证稳定,绝大多数人就会觉得这已经算是仁政了。

    百姓最怕的是统治者想一出是一出,某一年看似轻徭薄赋,下一年又突然加重好几倍负担。这时抗风险能力差的、没有积蓄的百姓之家,可能就会在这突然压力加大的一年里抗压性绷断,闹出事来。

    而诸葛亮显然是古往至今所有治理者中,最擅长这方面精打细算、让政府支出曲线尽量平滑的。

    在他的治理下,当两年半的休战之期结束时,蜀地不但没有被任何额外的开支拖累、导致民怨。

    还能往外输出大量的军需物资和钱粮,把刘璋时期遗留下的至少八万多人原本毫无战斗力的降军,变成实打实的可战之兵。

    也从南中地区和交趾郡至少抽取了四万人的投降战俘,并且在经过大约为期半年多的军纪整训后,这些原本在武艺、体能、越野能力等方面就足够出众的士兵,立刻便能成为士气稳定的骁勇敢战之士。

    整个算下来,诸葛亮通过两年半的治蜀,让刘备阵营比当初休战前的时候,额外多出了十二万人的战斗部队。

    仅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算,这个效率已经是非常夸张了。

    当初建安十四年、荆北战役结束转入休战时,曹刘双方的剩余可战之兵规模对比,大约是曹军四十一二万人、刘备有四十六七万人。

    当时刘备军总战兵已经反超了曹军一成多,绝对差额大约是五万人。

    现在诸葛亮又帮刘备变出了十二万战兵,如果不考虑其他地区的战争潜力变化,那就是四十二万对战六十万人了,刘备军总兵力的人数优势,已经从一成扩大到了三分之一,这个优势足以发起全面北伐了。

    当然,实际上曹操在这两年半里也不可能完全闲着,曹操也会想方设法抓住每一根救命稻草,恢复壮大自己的战力。

    而刘备阵营除了益州以外的地区,也一样不会闲着。

    诸葛瑾、关羽、赵云等文武,同样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治理好自己管辖的地盘,从数量和质量等方方面面提升己方阵营的战争潜力。

    ……

    花开三朵,各表一枝。

    诸葛亮在蜀中闷头消化刘璋遗产、深挖战争潜力的同时。

    从建安十四年春到建安十六年夏秋之交,这两年半里,曹操阵营的主要精力,一方面集中在恢复中原地区的战争创伤、休养生息扩大屯田上。

    中原腹地的人口虽然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挖了,但之前多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