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 必也正名乎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738章 必也正名乎 (第1/3页)或许有人会觉得,赵云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把勾引出来的高句丽军主力彻底打垮、成建制地歼灭、迫降,似乎有点过于轻松了。
但事实上,在东汉后期这个历史节点上,高句丽人的战斗力,就是这么不经打的。
这跟后来隋唐时期的高句丽,压根儿就不是一个实力档次。
汉末的高句丽,就是一群生活在长白山区的渔猎山民,除了弓箭技术确实过硬、一辈子都靠弓箭吃饭以外。其余方面的战力,都比后世隋唐时全盛的那个高句丽要弱得多。
技战术水平,武器装备,文明开化程度,人口和国力规模,都弱得多,可以说是就指望一招鲜吃遍天了。
对于这样一个弱国而言,一两万人的青壮生力军被歼灭,那就是灭国级别的伤筋动骨了,就算赵云不一鼓作气彻底干掉对方,他们至少也要一代人的时间缓不过来。
这个时代,扶余这样的东北地区性大国,也就十几万不到二十万户的在编人口,扶余国还是松嫩平原上的国家,比高句丽这种山区国家生产力要强不少。
高句丽的编户总人口,从来就没超过十万户,甚至常年在六七万户徘徊。
放到大汉的尺度上,扶余国也就是一个中等郡的规模,而高句丽只能算小郡。
而随着高句丽主力被歼灭,赵云对东北各方势力的战略决战,基本上也算是尘埃落定了。
不过,后续要想平定诸国,圈地占领,恢复秩序,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绝对不会少。
甚至有可能在刘备阵营再次和曹操全面开战之际,这儿的工作都未必能完全扫尾。
赵云此番用兵,从三月开始早期筹划、四月开始调兵集结,五月行军北上,六月份才抵达预设阵地、随后勾引相持,最终决战打完,也已经是七月过半了。
决战结束后,赵云先花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跑马圈地围追堵截。先把扶余国残余的国土,尤其是位于松嫩平原上那些无险可守的诸县,全部都包了饺子。
有些县城还有千百人的守军驻守,哪怕当地没有坚固的城墙,只有一丈多高的土围子,赵云也不急着攻破,只是先圈起来防止敌人突围逃跑。
然后快速分兵略定四野,宣扬大汉的统治,顺便就地收割粮食补给军需,因粮于敌以为长久之计。
包围网拉好之后,才是慢慢蚕食、实际占领。
毕竟扶余国面积广大,光是松嫩平原地带的肥饶之地,就相当于后世小半个吉林省、加上辽北一两个地级市的范围。
赵云八月初完成包围圈,到了八月下旬,才大圈套小圈地彻底合围尉仇台镇守的扶余国都殷台县,然后向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尉仇台派出使者,送去劝降书信。
殷台县这个地名,还是东汉中前期的时候定下的,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吉林市——注意是吉林“市”,而不是后世吉林的省城长春。
长春那地方,发展其实很晚,因为没有沿着大江大河,要到铁路时代才崛起。而吉林市是靠着松花江的,古代吉林地区最早发展起来的,就是松花江沿岸。
东汉早期时,就在当地设了殷台县,属于玄菟郡治下。
但后来东汉晚期朝廷衰微,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大大削弱,
玄菟郡实际上能管的地盘基本上都崩了,扶余人就控制了汉朝人设置的殷台县,作为自己的国都。
连这里的城墙,都是汉朝统治者设县时造的、一直遗留下来。
而扶余国境内其他所有的县,凡是扶余人自己建的,全都没有这种正规的城墙。
不过到了这时候,有没有城墙都无所谓了。
尉仇台数万大军在苇岭战役中被打残,就算逃散了一小半回来,逃回来的士兵也未必会再次归队给国主卖命,指望以武力守住殷台县是不可能的。
赵云只给了尉仇台五天时间答复,五天之后,赵云就要用他赶造的轻型云梯攻城了。
反正这里的城墙高度只有一丈六尺都不到,轻型云梯已经足够用。葛公车则是完全没必要造,属性都溢出了。
赵云造工程器械的时候,也没有丝毫的遮遮掩掩,就直接把随军的工匠营摆在最前面的第一线,当着殷台县守军的面造。
一切都在他们的瞭望视野之内,但弓弩又射不到。
这样坦荡的姿态,反而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压迫感。
最终,尉仇台只犹豫了三天,中间还派出使者跟赵云稍微谈了谈条件。主要是确认投降后的待遇,希望赵云做出保证、不要清算。
赵云也非常大度地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做出了承诺,尉仇台信了赵云的名声担保,也不想再白白死伤几万人,终于开城投了。
这天已是八月二十七,尉仇台还让人抬了棺材,装模作样反绑了自己的双手,没穿外衣、背后绑手的麻绳绳结上插一根荆条,然后打开了城门,缓步而出。
赵云在马上,等尉仇台走到近前,这才下马,亲去其缚,把荆条抽出来丢在棺材里,又让人当众把空棺材烧了,以示既往不咎。
这些仪式都有自古的成例,没什么可赘述的。
然后赵云又派出士卒控制了殷台县各城门、城楼。随后亲率数百骑兵直入中枢,控制府库,在扶余国原本的宫室内摆酒大犒将士,顺便也是安慰尉仇台。
赵云进城时,还好奇观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