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百姓得则君德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815章 百姓得则君德 (第1/3页)马谡的文章,逻辑推演和强词夺理的水平确实是强。
诸葛瑾也意识到,将来统一天下之后,这样帮着他的政治哲学理论鼓吹呐喊的理论型学者,还真就非常需要。
因为矫枉必须过正,
汉朝搞传统董仲舒那套儒学已经几百年了,一直都让天子敬畏天,而对人民的敬畏则要经过天这一层中介,所以皇帝对百姓和仁政重视,终究要比后世孟子地位被提升之后,稍稍逊了一筹。
加上天灾和其他灾异是没有规律的,久而久之,皇帝都知道“哪怕我做得很好,只要有天灾,我还得下罪己诏”,或是知道“天灾有规律的,哪怕我做得不好,天灾该不来还是不会来”,那样董仲舒那套理论对皇权的约束也就越来越弱了。
说到底,董仲舒那套是建立在封建迷信的基础上的,而人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是会越来越进步的。
后世到了王安石司马光的时代,双方都明着说“我们知道彗星、日食是个什么东西,也明知道这些东西是能算出来的,但我们就只能继续假装不知道,来趁机劝皇帝轻徭薄赋/减省刑罚,我们也知道这是在自己骗自己,但这种骗有时候能稍稍让皇帝收敛点”。
而诸葛瑾诸葛亮兄弟,这一世是必然会导致华夏的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普遍提高的。如果不把政治哲学与自然科学相配套的那部分理论也跟着升级,将来会有非常严重的灾难。
如果皇帝认识了更多的自然规律,却还要守着董仲舒那套理论,后世的皇帝很有可能比原本历史上更加自暴自弃,因为他知道这都是骗人的。
诸葛瑾必须为自己搞的那些建设的副作用兜底,而这个兜底的具体手段,就是尽快用“尊孟,提倡君主直接对人民的总利益总福祉负责”,来取代“天人感应、对天负责”。
这种时候,他太需要能猛打猛冲拉仇恨的理论家了,哪怕这个人是一把双刃剑,放到实政岗位上有可能伤人,诸葛瑾也费用不可。
就像达尔文刚推进化论的时候,因为跟之前的社会传统认知反差太大,反对的阻力巨大。这种时候就需要赫胥黎之类的“达尔文的斗犬”帮他咬人。
诸葛瑾当然也需要“诸葛瑾的斗犬”。
大不了不把对方放到实政岗位上就好了,就让人家搞一辈子理论研究。类似于后世那些政治哲学院校里的文科研究员。大不了把“官阶/职称”这些评得清贵一些。
管的还是研究员的活儿,但有可能这个研究员干到最后,行政级别上能是部/九卿级的研究员。
……
既然坚定了非用马谡不可的决心,诸葛瑾也就当仁不让地亲自去刘备那儿,给马谡求情。
刘备不是很懂文章,诸葛瑾给他大致看了一下之后,刘备只是觉得此人的文章太过惊世骇俗,而且对于权威、皇权的神秘性,没有半点敬仰。
怎么在此人口中,皇权和正统、德运也是可以跟钱粮账目一样算账来衡量的?
汉朝大部分时候都是王霸道杂之,法家的统治手法也会用,只是法家上不得台面,大家都是只做不说,心里明白就好。
而法家最讲究“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正统和德运如果可以计算,那还怎么做到威不可测?
当然了,刘备已经算是相当仁君的了,他对于法家那一套,只是理解,会用,但并不推崇。
饶是如此,他依然忍不住评价:
“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否则必然惹来祸端,将来可能会导致朝廷出现几派分歧互斗。”
诸葛瑾倒也有料到,连忙诚恳地说:“臣的意思,是只让这马谡一辈子研究学问,此番虽然可以将其取在较高的名次,但终身不可令其位列执宰。
如此一来,还有一桩额外的好处,那就是不给天下人留下‘要想位极人臣,则当初入仕之初就该考到最好’的印象。这第一次开科取士,对后世的借鉴意义会非常巨大。
如果陛下能让第一届取在最前的人,一辈子虽然清贵,但却一直以治学为业,而非揽权实政,那么将来的考生,也就不会太过于执着考试名次。学问好的,未必做官也最好,学问终究只是一个门槛,毕生的成就,终究要看后续的培养、历练、是否有为政的天赋。”
诸葛瑾小心斟酌着措辞,把自己的设计细细说了出来。
他对于后世明朝科举那些“大学士多出自一甲”的惯例,是非常不喜欢的。因为诸葛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