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钻死胡同了
第343章 钻死胡同了 (第3/3页)
团队很特别!”
“你别急着夸,平时可不这样:一个个眼高于顶,谁都不服,上下级观念太淡薄,该批评!”
嘴里说着批评,脸上却在笑。
任主任也笑:这分明是表扬。
搞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创造性和独立性,服从的同时,还要有敢于蔑视权威的勇气,不然你搞什么研发?
说直白点:技术水平决定权利结构!
所以搞研究的自尊感都比较强,个性化由其明显,也就是馆长所说的眼高于顶。
就比如刚刚那两位,你骂你的,我争我的……
馆长又给副所长交待:“告诉何安邦和李定安,只是观摩,不用讲解,平时怎么样就怎么样!”
“好的馆长!”
副所长匆匆而去,随即,人群中又传来姚川的笑声:“何馆,听到了吧?你去陪领导,别在这瞎捣乱……”
何安邦一脑门的汗,李定安反倒松了一口气。
他也不太爱往领导跟前凑。
“行,那就就地解决……一个组一个组来……程老师!”
“我就两个问题,第一,料彩重塑的复试数据与初试数据对不上!”
“具体点!”
“L轴72,A轴+3,B轴+5!”
“E值呢?”
“1.5!”
“少绿、少蓝、偏暗……”
李定安稍稍思索了一下,“减压!”
“减到多少?”
“0.8!”
程永权扭头就走,甚至都没问一下原因。
第二位是姚川,他和程永权一个组,算是同一组的问题。
“李老师,二次上釉温差太大,初试500,复试650!”
“也是常压?”
“对!”
李定安恍然大悟:“这是同样的原因造成的……程老师,你也来!”
程永权刚刚走到实验台前,又小跑了回来。
“先说色差:京城的平均海拔是四十四米,通辽中部平原(蒙古瓷窑口大概范围)的平均海拔是100米,两地海拔相差不大,正常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
但有一点,我猜测窑口位置大概在青龙山一带,这里的海拔为600米,气压至少要减少百分之六,同时,海拔升高,温度下降,同期温度要低五到六度。
再加上近两百年以来的气候温差,温度相差应该在八度左右,所以同配比同等份的颜料,在中和及色素沉淀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所以才会测不准……
包括炉温、釉面结晶温度也一样,同样要考虑到气压和气候所带来的影响……但因为是大致推测,需要经过实地考察之后才能确定,所以我没有在资料中标注……我的错……”
姚川和程立权恍然大悟:“就说怎么做实验,都和初试结果对不上?李老师,谢谢……”
话音未落,两个人转身就走,同组的研究员一个不落。
“李老师,我们也是色差问题,是不是也和气压有关?”
“具体点!”
“是料彩,同样配比,但烧结后与样瓷有色差,不过和姚组长恰恰丰反:A轴与B轴都是负值!”
“偏绿,偏蓝?”
“对!”
“具体原料?”
“曾青、回青!”
“不是气压的问题,应该是原料配比有误差……这样,曾青、回青减半,再添加同等份的古水绿和古翠再试一下,嗯,古水绿多加雪白……”
研究员愣了一下,又“啪”的拍了一下脑门:“我明白了,谢谢李老师!”
马献明也在旁边,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原来如此?”
何安邦犹豫了一下:“前后两种的主要成份都是碱式碳酸铜钴氧化物,有什么区别?”
“曾青和回青是天然颜料,后两种是配制而成,原本是铁灰色和灰红色,需要反复炒制才会变成绿色和蓝色……再次入炉后,又会产生变化,所以会有色差!”
何安邦还是没听懂:“说清楚!”
马献明压低了声音:“这两种青料都是官窑专用,太贵,估计那时的蒙古王爷搞不到这玩意,只能拿普通的颜料代替!”
何安邦愣了愣,脸有些发烧:钻死胡同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