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历史教训

    第393章 历史教训 (第2/3页)

台的,便是已经达到天花板,无法再进一步,只能被取代的青铜冶炼技术。

    只是不同于秦王朝的轰然崩塌,青铜冶炼技术被取代的进程,却是无比的缓慢。

    没办法;

    要想让钢铁取代青铜,那最浅显的道理就是:钢铁冶炼技术,需要发展到所制作出来的钢铁制品,性能较青铜器更好——至少是不比青铜器更差的程度。

    可冶炼技术的发展,尤其还是通用金属的更迭,又并非王朝更迭那般,仅需数年便可完成三。

    ——就好比后世,人人都清楚核聚变是未来能源的唯一答案,却也都只能用火电、水电一样;

    如今汉室,几乎所有人也都清楚:钢铁,早晚会取代青铜器,成为华夏文明最通用的优质金属材料。

    但不是现在。

    不是钢铁产量底、冶炼成本高,成品性能差——至少比青铜器差的现在……

    经过秦末十数年的摸索,以及汉初那二十来年的探索、积累,到太宗皇帝年间,华夏民族在钢铁冶炼技术这一赛道,也算是具备了相对成熟的工艺。

    可这一次,太宗皇帝再次遇到了那个问题。

    ——这件事儿,不能让官方去搞。

    至于原因,倒不再是‘官方不能铸劣币’那般的政治考量;

    而是纯粹的: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汉室官方做出任何‘劳民伤财’的举动。

    太宗皇帝那是什么人?

    一枚铜钱恨不能掰成八瓣儿花,砖头缝里抠沙子儿的主!

    就这人设,外加好不容易普行天下的‘简朴之风’,怎么能因为钢铁事业给搞垮?

    要知道那些年,赖太宗皇帝‘简朴’之风所赐,天下各地方郡县,都迅速刮起了一股勤俭节约的风。

    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点便是:郡县府衙的主体建筑,除非彻底崩塌到看不出建筑样儿,否则,原则上不做修补。

    大概是‘府衙越破,越证明官员清廉’的路数。

    甚至时至今日,这个政坛潜规则都依旧保留着相当深远的政治影响!

    尤其是在关东郡县,不知有多少官府主体建筑,因为年久失修而坍塌、缺损。

    你问地方主官为什么不修,人家也是理直气壮——凭啥要我修?

    修了对我没半点好处不说,一旦被谁安个‘奢靡享乐’的帽子,我这官还做不做了?

    于是,你不修,我不修,大家谁都不修,积年累月下来,关东居然都找不到几个完好无损的郡县府衙了。

    对此,太宗皇帝的态度是:好!很有精神!

    我汉家的官儿,就得有这样的觉悟,就得是这样的精神面貌!

    既然大家伙儿都这么给力,那朕也不含糊!

    从今往后,朕四季常服不过五套,餐食不过一粥一菜,后宫姬嫔面不施粉黛,裙摆不拖地,各自养蚕剥丝抽茧,织布自衣!

    …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简朴、节约,全天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攒钱将来打匈奴,是太宗皇帝一朝最为典型的政坛风貌。

    而在这个背景下,即便再怎么清楚钢铁产业的重要性,太宗皇帝也无法一边向全天下人倡导‘简朴之风’,一边让少府使劲儿砸钱搞钢铁行业。

    再有,便是钢铁行业的发展,其实并非纯粹的闷头搞研发。

    ——研发经费的绝大部分,都是需要通过销售成品来回收的。

    就好比一百块钱经费,搞出来了一把锄头,将其卖出,收回来二百块钱;

    再投入这二百块钱,研究出来一把菜刀,再将其卖个五百块钱……

    以此类推,通过循环往复的研究、制造、售卖、再研究的良性循环——尤其是‘有利可图’的循环构型当中,钢铁行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而售卖,就意味着这门行当,也和‘商’字儿扯上了关系,而且是极高频次的买入、卖出。

    显而易见,封建时代的官方,并不方便直接插手商业。

    于是,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

    ——官方不能搞,可不搞又不行;

    怎么办呢?

    仍旧是由邓通出马,以皇帝宠臣、近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