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原来高阙,这么难打啊?

    第493章 原来高阙,这么难打啊? (第2/3页)

比例,达到4:1,甚至5:1,才能算是不遑多让。

    想想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汉家北地郡的门户:朝那塞,是怎么破的?

    ——匈奴老上产于,率领足足十四万大军,猛攻朝那塞的北地都尉部五千驻军!

    高达28:1的双方兵力比例,甚至都还打了好几天,让北地都尉部,为身后的北地、陇右百姓,争取到了一定的撤离时间。

    那还只是朝那塞!

    别说是高阙、函谷关这种冷兵器时代的史诗级关卡——就连萧关、武关这样的次一级关隘,都远比朝那塞要易守难攻的多!

    结合以上种种,其实就不难得出结论。

    在华夏内部,双方均为华夏军队、均对城池攻防战有一定心得的前提下,攻城一方的兵力,至少要达到守城一方的三倍,才足以支撑双方对峙。

    四倍的兵力,或许才能让攻城方占据一定的优势,五倍,方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并求‘速成’。

    比如六年前,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那场决定战争最终走向的睢阳保卫战。

    攻守双方——作为进攻方的吴楚联军主力,虽然是号称数十上百万,报的数字水的不行,但实则,也总有那么二十多,将近三十万可战之兵。

    毕竟再怎么说,也是吴王刘濞砸锅卖铁,恨不能把吴地所有的男人都带上,才艰难凑出来的大军。

    就按最低的二十万来算,相较于睢阳城内,那三五万梁国兵,也至少是四倍于敌。

    结果如何?

    一场睢阳之战,固然是打的梁国军队损兵折将,丧亡惨重,梁孝王刘武甚至一日七封血书,向长安弹劾周亚夫在下邑见死不救。

    可作为攻城方的吴楚联军主力,难道就好受了?

    照样是伤亡惨重!

    而且伤亡远比睢阳守军惨烈!

    不过是从龙之功顶着,外加睢阳城后的荥阳敖仓、东都洛阳吊着,才没让吴楚联军士气奔溃。

    最后,周亚夫奇袭淮泗口,不也是让吴楚联军原地溃散,吴王刘濞功败垂成?

    从这场睢阳保卫战,其实就不拿看出来:双方均为擅长城池攻、守的华夏部队,且均为诸侯国兵,那攻城一方至少四倍于守城一方,才能得出一个两败俱伤——要么守城方看看守住城池,要么攻城方艰难惨胜破城的结果。

    而眼下,这场由汉军作为防守方、匈奴作为攻城方的高阙争夺战,双方情况却绝非当年,睢阳一战那么简单。

    ——首先,作为守城方的汉军,不再是战斗力中等偏上的梁国兵,而是如今汉室天花板级别的朝堂主力大军!

    驻守高阙的,更是汉室天花板级别的防守大师:程不识!

    就这军队战斗力,外加将领防守水平,兵力更是高达七万人!

    便是换做当年的吴王刘濞,怕也是得凑出至少五倍,即三十五万吴楚兵马,才能勉强打出一个势均力敌的战国。

    而此番,攻打高阙的右贤王伊稚斜部,显然没有当年的吴王刘濞,及其麾下的吴楚联军擅长攻城。

    此刻,伊稚斜麾下的八万余骑兵,既没有吴楚联军——所有华夏军队所拥有的攻城属性,也远远没有达到攻守双方3:1,4:1的比例。

    如今的高阙,得原程不识所部中军主力四万余,外加郅都所部先锋三万余——共计七万余兵马。

    虽然在此期间,高阙守军与博望三营驻军,进行了有条不紊的轮换,送了万儿八千轻伤员回博望城,换了大几千生员进补高阙;

    但在这么说,这也是七万多长安朝堂主力大军!

    反观伊稚斜,八万余骑兵,就要在兵力几乎相当——双方兵力差距基本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攻打七万汉军主力,外加程不识驻守的高阙?

    只能说:这么做的现实意义,原低于象征意义。

    就好像是伊稚斜费劲巴脑,在幕南凑了八万多兵马,气势汹汹来到高阙!

    结果却只是为了告诉草原游牧之民,以及即将在秋天回归的单于庭主力:我不是没有补救!

    在高阙易主后,我真的尽力尝试夺回高阙了!

    但结果,却是注定的。

    ——以同等兵力,攻打高阙这种级别的险关,伊稚斜用尽浑身解数,都没有对高阙的程不识、郅都二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