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伊稚斜的决断

    第495章 伊稚斜的决断 (第3/3页)

大问题。

    但这一次,高阙丢失的第一责任人,却不再是草原最高统治者:军臣单于了。

    ——军臣西征,还没回来呢!

    幕南,乃至草原上的一切事物,都被军臣临时委托给了右贤王:挛鞮伊稚斜!

    道理很好理解:谁掌握权力,谁承担责任。

    如今的草原,几乎是由伊稚斜总览大权,那就应该由伊稚斜,承担所有的过失责任。

    尤其高阙,本身就是幕南的关键门户。

    而右贤王伊稚斜,又本就是幕南地区的掌控者。

    就算军臣没有西征、不曾将草原大权委托给伊稚斜,作为右贤王的伊稚斜,也同样要为自己所掌控的幕南地区,以及幕南门户:高阙负责。

    现在,高阙丢了。

    伊稚斜吃不消,也吃罪不起。

    尤其是在军臣西征归来后,必定会撕毁先前,双方‘和谐共处’的默契,甚至对伊稚斜发起报复!

    在这样的背景下,别说是宽恕伊稚斜了——军臣能不把自己领导无方、所托非人的次要责任,也甩给伊稚斜去承担,让伊稚斜的主责变成全责,就已经是草原上难得一见的仁慈。

    所以,对于伊稚斜而言,高阙,是必须要夺回来的。

    无论是为了在秋天,西征归来的军臣面前,更‘无懈可击’,不给军臣料理自己的把柄,还是为了伊稚斜本身,在幕南地区的统治;

    高阙,都必须夺回来。

    但过去这段时间的战况,又直白无误的告诉伊稚斜:高阙,已经是几乎不可能夺得回来的了。

    至少仅凭伊稚斜,以及幕南各部,夺回高阙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或许只有西征归来的单于军臣本人,整合整个草原所有的部族,不惜代价、不计伤亡的发起猛攻,才有可能夺回高阙。

    但很显然:伊稚斜,大概率活不到军臣顷国之力,强取高阙的那一天。

    在决心夺回高阙之前,军臣必定会先‘处理’掉丢失高阙,让匈奴帝国轮入尴尬境地的右贤王伊稚斜……

    “继续打下去,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勇士们,在悍不畏死的冲锋,却也在无意义的死去。”

    “继续攻打高阙,也只是让各部得勇士,多死一些而已。”

    漫长的沉默之后,终还是由伊稚斜,打破了王帐之内的沉寂。

    便见各部头人循声抬起头,很快,却又各自落寞低下头去。

    ——事实,已经是一目了然了。

    只是先前没人点破,最终由伊稚斜点破了而已。

    而先前,之所以没人点破这个事实,就是因为事实被点破,就意味着幕南各部,要彻底放弃在今年夺回高阙。

    这对幕南各部而言,是不可接受的,甚至是能让人做噩梦的恐怖事件。

    所以,大家都不点破,就像是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就算事实就摆在那里,也只当没看见、不存在。

    但伊稚斜很清楚:老虎,不会因为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就随之消失。

    老虎就是老虎。

    他就在那里。

    无论鸵鸟是闭上眼,还是把头埋进沙子里,老虎,就是要吃鸵鸟的。

    而此刻,作为鸵鸟,伊稚斜——或者说是匈奴帝国、草原游牧之民该做的,首先便是把头从沙子里抬起来。

    接受现实先。

    然后,再尝试着,解决眼前的生死危机。

    “我的意见,是高阙既然无法夺回,就应该在其他地方,对汉人也造成同样程度的打击。”

    “比如:攻破云中!”

    如是一语说出口,伊稚斜脸上,已是看不出丝毫草原贵族、匈奴右贤王,所应有的懒散、肆意。

    有的,只是与游牧之民严重不符的智慧之光,以及舍身往外的毅然决然。

    “必须要换回点东西!”

    “失去了高阙,就要从汉人手里,也夺回一点东西!”

    “如若不然,就让汉人这么每年拿走一点、每年赢一场战争。”

    “要不了多久,我大匈奴——乃至我游牧之民,便都要屈服在汉人的剑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