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意外
第536章 意外 (第3/3页)
者的匈奴产于庭。
至于草原的民众,也就是底层牧民,韩颓当就算谈不上亲近,也至少是有同情的。
对于韩颓当有如此情绪,刘荣倒是没觉得有什么。
——这就好比在后世,一个天才出生在贫穷的山村,并自幼饱受父母双亲的折磨与摧残。
最终,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这个天才走出了山村,创出了一片天地。
回过头,再去看那个占据了自己整个童年自己青少年时期,为自己带来过无数痛苦的山村,这个天才的恨,必然都会集中在不做人的父母双亲身上。
至于那个山村,自己山村的居民,则大概率会得到这个天才的同情。
如果有可能,这个天才甚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个山村的建设,以及村民做出一定的贡献,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韩颓当就大概是这种情况。
父亲韩王信叛汉,是韩颓当无法控制的,毕竟当时的韩颓当还没出生,而是出生在父亲兵败逃亡的路上。
打自记事儿起,就在草原生活,长大,也同样不是韩颓当可以控制的,这纯粹就是家世。
而在草原生活的那些年,因为东胡王卢氏的存在,韩颓当所在的韩王部,对匈奴产于庭的存在价值越来越低,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越来越恶劣。
最终,逼得韩颓当拼死一试,以叛汉罪臣之后的身份,重新回到这边被父亲背叛过的故土之上。
回过头,韩颓当自然不恨那片自己从小长大的草原,也不恨那些与自己朝夕相处,相依为命的牧民,甚至都不一定恨父亲当年叛汉。
但韩颓当必然憎恨匈奴产于庭,先蛊惑父亲叛汉,说得天花乱坠,等父亲到了草原,却对韩王部愈发严苛。
现在,韩颓当提出了一个通过伤害游牧之民底层命中,来迫使草原统治者、迫使产于庭无法战略腾挪的建议。
韩颓当有些愧疚,因为这个建议,会害死许许多多的牧民。
但最终,韩颓当还是说服了自己,将那些许愧疚尽数压下。
“战,为止战。”
“杀,为止杀。”
“要想永远结束战争,那,就必须打一场让所有人,都不愿意再经历第二次的惨烈战争。”
“要想让未来的草原,过上和中原一样的安定生活,就必须让他们明白:安定,究竟何其来之不易……”
韩颓当如是想着,为自己做思想建设。
而在上首,天子刘荣却是思虑间,不由自主的望向自己,乃至整个汉家最重要的储备军官。
“卫中郎以为如何?”
“弓高侯所言,可否使我汉家得天时、地利、人和?”
“或者说,可否能让匈奴人——让匈奴产于庭,失去天时地利人和?”
被刘荣点到,卫青却丝毫不慌,不卑不亢的出身拱起手。
“陛下曾说过,这世间,最让敌人畏惧的刀,不是已经落下的刀,也不是正在落下的刀。”
“而是随时都能落下、随时都会落下,没人知道何时落下,却也必然会落下的刀。”
“在臣看来,弓高侯提出的这个建议,便可用作我汉家悬在匈奴人头顶,随时会落下,却迟迟未落下的刀。”
“——兵法云:归师勿掩,穷寇勿追,围之必阙,网开一面。”
“弓高侯的建议,我汉家如果真的彻底贯彻,那很可能会逼得匈奴人狗急跳墙,进也倾巢而出,与我汉家打个两败俱伤,退则彻底放弃草原,遁去河西、西域,乃至更西。”
“一去不归倒也罢了,就怕匈奴人在远离我汉家之地,修养生息,最终强势归来。”
“所以,陛下应该以此为要挟,即要让匈奴人惴惴不安,不敢轻举妄动,也要给匈奴人一点希望,让他们无法下定决心玉石俱焚。”
言罢,卫青从容一拜,旋即退回自己的位置。
和韩颓当不同,卫青对草原、对游牧之民,没有丝毫同情心。
对于汉家的军事战略,卫青唯一坚持的原则是:以汉家的长期利益为最高标准。
利益为先,长期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