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545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2/3页)

术,实在不应该让墨家那些极致的理想主义者去插手。

    又不是没有别的选择?

    法家那些个酷吏,就很好嘛!

    横眉冷对千夫指,抗压能力一绝,对上级——尤其是对统治者更是唯命是从。

    黄老也不是完全被时代抛弃了嘛!

    虽然懒了点,但总归也是一门政治哲学,尤其可取之处。

    甚至就连儒家,那也有着相当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比如董仲舒、胡毋生哥儿俩为代表的《公羊春秋》,提倡大复仇,并对大一统、中央集权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

    这就很好嘛!

    对于知识分子个人来说,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对于某个学派政体,以及某个统一政权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对学派而言,这个政权如何,不外乎一句‘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

    当然,这里的‘有道’‘无道’,未必是客观现实,而是各学派根据自身的状况,做出主观判断。

    大致类似于:一个打压豪强、乡绅的政权,对儒家而言便是‘无道’的,就应该暂时蛰伏,静待时机。

    而一个风气开放,法治观念淡薄的王朝,则是法家认知中的‘无道’。

    诸如此类。

    但对政权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什么诸子百家,什么是非对错——好用就拿来用呗?

    至于对不对、该不该之类,只要用着顺手、舒服,便总有办法粉饰。

    自有大儒为我辨经嘛~

    咳咳咳······

    在放弃墨家这个综合性大学派,不再将其视作制衡汉室执政学派的某一方力量之后,刘荣‘三足鼎立’的执政学派制衡方案,无疑便胎死腹中。

    黄老死而不僵是既定事实,短期内不会倒塌,也不能倒塌,更是刘荣清晰认识到的。

    儒家凭借‘有教无类’而积累的人数优势,以及量变所引发的质变,还有儒家学说本身海纳百川的宏达底蕴,也使得儒家的复兴、显赫,成为了未来必然会发生的事。

    一方日薄西山,一方朝气蓬勃。

    看上去是新老交替,但刘荣却很清楚:除了这两方,汉室还迫切需要第三方力量,来充当二者之间的缓冲地带,并起到制衡作用。

    因为执政学派的交替,其实和王朝更迭一样,往往并不会太过温和。

    王朝更迭,兴亡皆为百姓苦。

    执政学派的交替也一样——如果单纯是旧的淡退、新的登上历史舞台,那这个过程也同样不会风平浪静。

    描述一个非常具体的画面,就不难意识到这一点。

    你是一个黄老血官员,在太宗皇帝年间入仕,并在先孝景皇帝年间小有所成,官至千石。

    而且,不单你出生黄老,你父亲、你祖父,也都是有名的黄老巨擘。

    在精力秦末战国,对华夏文化的全方位洗礼之后,像你这样三代传承的黄老学铁杆知识分子,已经能算作是顽固的黄老世家了。

    那么,在当今刘荣这一朝,你,或者说你的家族,乃至于你的子孙后代所面临的问题,就变得有些棘手了。

    ——儒家愈发强盛,且步步紧逼,很快就会取代黄老学,成为汉家新的执政学派。

    而作为旧的执政学派,你们黄老学说的头部代表人物们,不是去了深山老林修仙,就是窝在家里炼制仙丹。

    你很痛苦,也很头疼。

    因为你很清楚,儒家一旦的是,那就不可能允许你们黄老之士体面的退出历史舞台。

    为了加快执政学派的交替,儒家必然会无所不用其极的,将你们黄老之学贬低的一无是处。

    甚至于,为了避免黄老学死灰复燃,在未来威胁到儒家‘新执政学派’的地位,儒家还可能会挖掘黄老学的学术根基,将黄老学贬为家、纵横家那样的小学,甚至歪门邪道。

    具体的体现方式或许是:你所在的部门,空降了一个儒家出身的领导,然后你很快被架空,开始被穿小鞋。

    若是情况糟糕一点,甚至可能是某个儒家出身的下属突然冒出来,明明是你下级,却对你颖指气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