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学术纷争

    第547章 学术纷争 (第2/3页)

才能表演、表演出来才有人看,才有意义的‘节目’。

    晁错毕生之追求,便是先上舞台再说。

    至于节目——晁错没能撑到法家站上舞台的那一天,但也算是从某种意义上,加法家扶上了这个舞台。

    至少扶上了登上舞台的台阶之上。

    而法家的政治主张、执政理念,说是被人们淡忘了也好,说是被天下有意无意忽视了也罢,总归是很久没有出现在天下人的视野;

    且肉眼可见的未来,也很难重新出现——至少无法以原本的模样出现。

    在原本的历史上,法家最终是凭借新生代俊杰:张汤的一手‘儒皮法骨’,使法家的执政理念改头换面后,才得以出现在天下人面前。

    不同于晁错个人身份、学术成分上的‘儒皮法骨’,张汤的儒皮法骨,才是后世人所熟知的那一套。

    当时,汉武大帝已经遵从董仲舒‘统一思想’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间节点,不单是肩负法家兴衰的张汤——无论是哪个学派、无论是谁,无论要提什么建议、要做什么事,都得从儒家经典当中找依据。

    说的直白一点、夸张一点,就是你哪怕要挖一条渠、修一条路,都得从儒家经典中找到依据,来证明自己的做法符合儒家的治世哲学和执政理念。

    而张汤走的路线,是以法家法、术、势三个流派中的‘术’这一分支为基础,以儒家《公羊春秋》的‘我注春秋’为幌子,来了一手春秋决狱。

    从结果来看,效果并不是很好。

    春秋决狱,非但破坏了当时,华夏文明经过多年积累才得到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观念,还让法家真正成为了律法专家,自此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综合性大学说存在。

    而在刘荣所在的这个时间线,法家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势。

    秦重‘法’而亡,历史上的张汤以‘术’加速了法家的衰败;

    而在这个时间线,法家选择以‘势’的路线,走中庸之道。

    内在逻辑其实和当年,晁错‘先上舞台再说’一样——先保住学说的传延再说。

    毕竟法家的‘势’这一流派,重的是大势。

    什么是大势?

    先帝年间,皇长子刘荣得封为太子储君,并解决了自己与东宫太后、尚冠里堂邑侯府馆陶公主之间的关系,并得到先孝景皇帝刘启的认可;

    就此事来说,太子刘荣极大概率会继孝景皇帝,成为汉家新一代的天子,便是浩浩历史大势。

    再比如,自当今刘荣太子监国至今,汉家所出现的一系列变化。

    ——粮食官营,盐铁官营,使汉家府库充盈,中央力量前所未有的强势,这是大势;

    而吴楚治国之乱得以平定之后,外加随着中央朝堂愈发强大,此消彼长之下,关东宗亲诸侯愈发式微、愈发无法威胁到长安朝堂中央的统治根基,也是大势。

    在对外战争层面,汉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短短五年不到的时间里,先后夺取了河套和高阙,掌握了对幕南地区的战略进攻主动权,并野望河西在即;

    这,同样是大势。

    而在这样的‘大势’勉强,法家‘势’流派的侧重点,便是顺势而为。

    ——中央愈发强大,那就做点什么,让中央更加强大,并凭借中央强大的这段时间,来做点有利于子孙后代的事。

    粮食官营,盐铁官营,民生民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就应该顺势而为,逐渐改变法家‘视民为奴、为器’的观点,完成法家内部最重要的一项改革:视人为‘人’。

    对外战争连续胜利,国家战略处境愈发安全、乐观,也应当顺势扩大胜利成果,来赢得更久的安宁世道。

    可以说,法家重‘势’的这一流派,算是法家这个锋芒毕露,浑身尖刺的学派当中,少有的,能让人看着顺眼、用着舒心的分支。

    而且,这个流派虽然重‘势’,主张顺势而为,但也并没有完全摒弃法家剩下两个流派的侧重点。

    ——‘术’流派侧重的人心、人性,亦或是权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