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拯救《三国》收视率的李云

    第464章,拯救《三国》收视率的李云 (第2/3页)

劝周公瑾,联合他大战曹操,赤壁之下,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连环船,将这擅陆战的北方军,打的溃不成军,谈笑风生之间,樯橹灰飞烟灭.

    和周公瑾,渐生心心相惜之意。

    城头之上,把酒言欢,举杯浇愁

    但一别之后,又是敌人。

    周公瑾被诸葛孔明玩的很惨。

    既生瑜何生亮,这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一声悲哀的感慨。

    后来的剧情里,周公瑾也一直被孔明所压制,每一次,都败在他的手下,以至于,所有人,所有看客,都觉得,周瑜和孔明,他们的关系应该十分的差劲,甚至是仇敌之间才对。

    至少,周公瑾,他应该是恨孔明的。

    本来如此,本该如此的

    但在死之前,周公瑾却说,他不恨孔明,相反,他还十分敬仰这位智谋高自己一筹的智者。

    处处针对他并非妒恨,而是这等贤才,不是和自己同一阵营,日后必定是主公大患,自己的针对,来自于对孔明的认可,甚至,惺惺相惜。

    直到如今死去,都无所谓了,才向小乔吐露自己的心思。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惊闻噩耗,肝肠寸断。”

    孔明吊孝,远赴仇敌之领地,在这东吴地方.和赵子龙双人赴宴,在这里,他差点就被人给宰了,而他自然也是知道这样的风险的。

    如果是身为‘智者’的孔明,拥有惊世智慧的他,断然是不会做出如此不理智的行为.

    但此时,他就抛弃了利弊之说,遵从自身感性的一面而去吊孝虽然也有做给东吴看,想要休战合作的原因,但归根究底,亲自去吊孝,是他发自内心的想法。

    去悼念这位.敌人。

    这位朋友。

    李云在恍惚之间,又仿佛回到了当时的灵堂之上。

    作为诸葛孔明,去吊孝公瑾,心中的悲痛溢于言表。

    但如果再来一次的话,他们还是会敌对,还是会因为各为其主,而想要杀死对方.

    是朋友,也是敌人,是知己,是死敌。

    也是互相尊敬的关系.

    直到现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李云还是能感受到孔明的痛苦。

    但就算痛苦,送走了朋友之后,也要继续前行,要去追随主公,所承诺的仁德大世.

    痛苦,但要前进。

    孔明吊孝是名场面,一个《老三国》里,唐郭强入戏百分百的场面

    就连现在,唐郭强都没办法忘记当时的场景,那种内心在滴血,但是又需要前进前行,不能停下来究竟是什么样的体验感受。

    如今,再一次的感受到了这样的感觉.

    那种,感同身受的触感。

    眼前这个《新三国》里的孔明,所表达出来的情绪,表现出来的想法.一模一样。

    这一幕,也不在唐郭强之下

    坦白说,这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他能表现出这样的孔明来,着实是让人有震惊,唐郭强也呆呆的看着

    他现在。

    有一种和张北光,感同身受的感觉了。

    孔明的人生,大抵是一帆风顺的。

    但,总不会一直丰顺,孔明或者说,蜀汉的顺路,在白衣渡江

    在,关云长死了之后,蜀汉的命运,也急转直下。

    关云长死了。

    他的脑袋被割了下来,死后尸体也遭到了侮辱,对于刘玄德而言,这就是绝对的痛苦,这份痛苦,就让他没办法用理性去思考.

    最终被火烧联营,一败涂地.

    蜀汉的衰亡,也从这里开始.

    张飞,关羽,两位兄弟的死,就让刘备已经没有任何想要争霸天下的霸念又或者说,在他的心中,义气,兄弟之情,已经战胜了,他对天下的理想,没有好兄弟在身边,他对于天下的野心,自己的理想,已经没有那么坚定了,最后,也是他自己的‘自私’,战胜了理想.

    好的剧本,好的角色,他就有着自己的理想。

    刘备,心目中的仁君典范,温润善良,为民为国,有着心中的理想和大业,所以他这大耳贼,能够聚起让人嫉妒的‘五虎将’还有诸葛孔明为他效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