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劝说
第九十四章 劝说 (第2/3页)
情。
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招现成的读书人。
再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的士族、门阀、文人阶层就是通过对知识的垄断才铸就了他们的统治地位。
封建社会的愚民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管控天下百姓。
若是按照于洪飞所提出来的在复夏军治下大规模举行人才培训班,势必会造成治下百姓的认知水平大幅上涨,民智的开启反而会大大增加征服的管理难度。
在没有形成一套成体系的,有助于官府统治天下的科举制度出台以前,盲目提高治下百姓的识字率和成才率反而是坏事。
而且,以复夏军现有的人才数量,也不足以支撑军府这么做。
经过一番商讨后,于洪飞最终选择了一个择中的办法。
那就是开小灶,举办规模小一些的人才培训班。
凡复夏军军府的官员和佐吏,每月都必须定期抽出一定量的时间来集中参加培训,培训的老师则由孙伏伽等有识之士担任,培训时间主要选在不耽误白天工作的晚上进行。
培训的内容不仅仅只是识字,还有业务能力方面的,职位不同需要集中学习的业务能力自然也不同。
不必广而全,只需专精即可。
这样的集中学习模式,于洪飞还准备推行到军队里。
军中,凡队正以上的军官,除每天必须要进行的日常操演和练兵以外,还得以团、营为单位集中进行研讨学习,分析不足,收集经验教训。
不过,这样的方式势必会引起军中一些大老粗的不满,于洪飞还是准备先一步步来,先从校尉及以上的军官开始,由他亲自主持集中学习。
困难只是暂时的,于洪飞相信只要按部就班的推进下去,未来的复夏军必定会有大量名将诞生。
因为忙于军务和政务,于洪飞陪着拉拢傅弘之等人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这个重任还得落到蒯恩身上。
至于颜真卿和马相如等人,则是仅在安定城待了两日就离开了。
离开前,颜真卿已私下式向于洪飞表达了愿意带着平原镇投效复夏军,只是还需要先行返回平原镇将消息通告一声,然后再正式举镇来投。
对于颜真卿的想法,于洪飞自然是再乐意不过。
离别时,他还特意命韩晃带着三百亲卫营的骑兵押送大量粮食随同颜真卿等人一起返回平原镇。
经过一个冬季的消耗,平原镇的粮食已经不多。
唯有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最能安抚人心。
安定城外,蒯恩、傅弘之两人在庞正等人的护卫下骑乘着战马来到了北面的山林边缘。
此时,这片地域经过复夏军的开发已经完全变了样。
山脚下,规模很大的伐木场和采石场占据了很大一片区域,数百名青壮百姓正在期间不断忙碌,山林中修建起了一条特殊通道,不断有圆木、条石被轮轴滑动着运至山脚。
轮轴组的运作很是巧妙,可以节约大量人力。
而在伐木场和采石场东面数百米开外的地方,由曹茂负责的造纸厂也已小有规模,三百多青壮仅用半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