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十四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它劝我们最好不要吃动物的东西,免得跟众生结恶缘,包括动物的肉、血、牛奶、皮毛,都不要用。当然大智慧的佛陀的开示,我们身为佛弟子应该遵循。这个时候我就为了对治义,我开始对牛奶安立不好的名言,说这个牛奶是臭秽的、是不干净的,是动物的东西,以后我一喝牛奶就拉肚子。牛奶它对我的生命已经不再扮演一个滋养的角色,它是一个负面的。
这个时候我想,奇怪!我以前的牛奶对我是受益的,现在这个牛奶对我是伤害的,这个心中名言的力量非常地大。就是说“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说,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当然,我们也承认,有些东西是由业力所变现给我们的痛苦、快乐,但是这样的成份不多,这样的时间很少,直觉地反应,有一些业力的东西,反而是大部份的时间,我们被自己的情绪所苦恼的成份多。
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内心,对某一个人事安立一个好的名言,让我们快乐,让我们感到温馨的感觉;而我们也由于自己的名言,安立一些冤家,安立一些敌人,也把某一个人安立他是您的敌人,然后您在心中伤害您自己。而这样的第六意识的情绪的功能,在您的苦恼跟快乐当中,佔了大部份的角色,第六意识居着主导的地位,这个了境能变的力量,超过了阿赖耶识的业力。
因为阿赖耶识的业力,除非您受到一个很大的业力的痛苦,那是一个直觉的反应,这个苦乐的感受是直觉。但是忧跟喜的感受,它长年在我们的心中是长时间的,而且这个念头您不断,它会累积下来,愈来愈厉害,今生如此,来生如此,生生世世如此。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一定要强迫自己,突破自己的徧计执,破除心中的名言。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就是境界的本身,它只是一个业力所出现的一些果报,它本身没有所谓的长短好坏,它本身是离一切的差别相,它只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它很真实地把您的业力变现出来,所谓好坏长短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安立名言。
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一切的差别的境界,是由您内心想像出来的。我过去也讲出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我再讲一次。说有一个母亲,她生两个儿子,这个母亲有一天,她到儿子的寮房去看看儿子用功情况。她到大儿子的地方去,看到大儿子白天手上拿一本书打瞌睡,这个母亲非常生气,摇摇头,叹一口气:“哎呀!”就走了。到这个小儿子的地方看看小儿子的用功情况怎么样,一看,这小儿子也打瞌睡,手上也是拿一本书,她内心很欢喜,点点头走了。
这个时候父亲回来说:“这两个儿子用功情况怎么样?”这母亲就报告她心中的心得,说:这个大儿子这小孩子不行,懈怠,没有善根。“这怎么说呢?”说:“这个大儿子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您看,他平常不拿书还不见得打瞌睡,一拿到书本打瞌睡。”“小儿子呢?”,“小儿子很精进,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连打瞌睡都不忍心把书本放下,可见得他平常是什么境界。”
这个母亲她看到了同样的影像,她看到两个儿子都拿着书本,但是这两个儿子在她的心中出现不同的名言,一个是精进的,一个是懈怠的。如果这个母亲她不断她的相续心,她跟大儿子的恶因缘会生生世世结下去,她跟小儿子的善因缘也会生生世世结下去。不过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一种爱憎取捨,就是一切法唯心想生。所谓的境界相是您自己的名言安立的,离开您心中的名言,没有一个法、一个相而自见有差别,这个圣人告诉我们的真理是这个意思。我们看结劝:
三、结劝
常应如是,守记在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占察业报经》——
我们能够经常记住这个圣人的教诲,就是这一切的境界是我们的妄念所安立的,外在的境界不是这样子的相貌,经常地、不断地思惟提醒自己,这个就是已经修习唯心识观,也表示您开始在松脱您无始劫的业力,而趣向于涅槃。唯心识观的意思就是破徧计执,这个破徧计执的力量很大,徧计本空。
我们平常的修观,这种对治观法,说是多贪众生不净观,贪欲重。贪欲为什么重呢?因为您认为色身是美妙的,好,您就观察色身,把色身的皮肉拨开,看到里面的内脏是心、肝、脾、胃、肾,种种不净物,然后您对色身贪爱的心慢慢调伏,这也是个对治的方法。或者您这个瞋心重,您跟众生有对立,您应观察她是您的母亲,她对您有恩,所以您不应该跟她对立,您应该对她散发善意。这个对治观法是这样子,但是这个徧计本空它不是,它是从根本上,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您一不动名言,什么贪烦恼、瞋烦恼都不可能活动,它从根本上来扭转您的烦恼。
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唯识学》讲徧计本空,但是它又讲依他如幻。就是说,它所破的是您个人的情感的名言,但是它又要建立您依他起的名言。就是佛陀的这些圣人的教诲,业果的道理,善业成就可乐果报,罪业成就不可乐果报,这样的名言您要建立起来,有所破斥,有所安立。您如果一股脑把所有的名言都消灭掉,那您可能会落入偏空涅槃,因为您要发菩提心,要广度众生,广设方便,这都是需要名言智慧的,所以它所破的是我们个人情感所安立的名言,但是这些诸佛菩萨这些圣贤所留下的这些名言,我们要建立起来。
所以经典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障碍是来自自己的妄想名言。诸佛正徧知海,也是由众生的心想生。是故知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您看,您要忆念弥陀,您还得要靠名言,否则您不能对弥陀生起皈依的心。所以,它破除的是您情感性的名言,但是您这些圣人的教诲,这些名言还是要建立起来,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个地方我再说明一下,唯识的观法破名言,跟外道的无想定是不一样。外道的无想定是什么都不想,它是一个对境界的逃避,就是什么都不想,但是境界是怎么回事?他不知道,他没有智慧。当然我们在观的时候,我们是知道这一切法是因缘生法,我不要动我的情感,他这当中有观的成份,他是由观而调伏名言。这个外道是完全是无想,那是与痴相应,那这样的名言的消灭只是缘缺不生,禅定失掉以后,名言还生起,他没有对治力。那佛法的这个名言的消灭是观,他有对治力,所以这个地方是不一样,我们应该拣别跟外道的无想差别。好,我们再看第三段的问答释疑:
(三)问答释疑
问曰:若必证见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则初心修观,即应便观真如,何故《大乘止观》乃令先观徧计,次观依他,后观圆成耶?
这是蕅益大师在提出一个问答。在讲到唯心观法以后,蕅祖在《成唯识论》提出一个问答说:说修观的次第,它是先破徧计执,证得二空真如理,证得圆成实性,然后再了达依他起性。我们初心修观就直接观真如就好了,为什么要先破徧计执呢?然后再观依他起,再观圆成实?这个地方看蕅益大师的回答,说为什么要先破徧计执?直接地承担圆成实性就好了,是这个意思。
答曰:
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观真如,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者,以为真如,便成徧计执。此情最不可救,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识之相分。
如果我们今天在修唯心识观的时候,不破我们自己情感性的名言,就直接承担一切法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真理,您会因为您的情感,捏造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的真如,您自己捏造出来。而这个真如跟佛陀所说的真如是不一样,是您自己捏造出来,叫徧计执。这个情执是最可怕,因为您不达诸法是当体无性而安立了空,而堕入了二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意识之相分。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这个在所有这个修观当中,我们讲判教,所有的圆教的法门,圆顿的法门,都是要您直下承担。您不管是密宗的本尊相应,您这个观察观世音菩萨作本尊,您要肯定,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情理无别。你要相信您这一念心就是观世音菩萨,把它肯定下来。或者您念阿弥陀佛,您相信您这一念心就是弥陀的功德的全部。您这一念心本自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也不可思议,能念所念,两个感应道交。在所有圆教观法当中都是直下承担的,但是这个权教法门,不管中观、唯识都是先破执。
这个破执是非常重要,就是说,假设我们没有经过中观跟唯识的这个破执的基础,您直接就承担,这当中会有个严重的问题。
在禅师的语录当中,说有一个禅师,他去亲近一个善知识。这个禅师读过《楞严经》,他问善知识说,《楞严经》讲常住真心,到了坏劫的时候,大火都烧起来,把大地都烧坏了,这个常住真心坏了没有?这个善知识是说:“坏”。这个禅师不服气,说《楞严经》佛明明说常住真心是不可破坏,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为什么您说坏呢?
这个善知识说:“我说坏,不是佛陀说的常住真心会坏,我说您心中的常住真心会坏掉。因为佛陀说的常住真心那是一个道理,那是一个存在宇宙间无形无相的道理,但是您在读这个文字的时候,您心中捏出一个影像,那是一个有为法。那您这个影像是一个有为法,这个道理变成影像以后,那是您心中的徧计执,那是您自己捏造出一个常住真心的影像,这个影像当然会坏。那是您妄想捏造出来,当然会坏。”
就是说,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意识的相分。就是说,您观察空理,您应该是了解,一切法当体无性这个真理,是观这个真理,但是您在这个真理当中,您在您的第六意识当中,捏造一个相分的影像,这个是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的东西出来,而这个正是徧计执。
所以为什么在所有历代祖师当中,智者大师也好,蕅益大师也好,警告所有修行人,您要修圆顿的观法,您一定有前法作基础,因为您一开始就肯定,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当然,给您很大的信心,但是您在肯定的当下,也把您无量的情执也肯定下去,那这个是一个大我慢,您一定是先破执,一开始在修行的时候,“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就是说,您一开始就大死一番,您动了任何名言都是错的。慢慢慢慢您的情感调和、平和下来,心平气和了,您完全是随顺于道理在运作,克己復礼了,这个时候您再告诉您,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个时候,在您理性的寂静心当中,您去承担您这念明了心有佛性,这个就没有过患,所以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今天对圆成实性产生执着,这个当中有两个问题,第一个:
假使一切时中,空境现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拨万行,一祇可生无色天中。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
如果您今天心中读了佛陀的圣教量,您把一个道理,把它捏造一个影像,一个空境现前,当然这个影像就是心中有所得,但是您又能够深信业果,不破戒律,不拨万行,那您这样子到无色天去了。因为您经常以空为所缘境,而这个空是一个有为诸法,不是佛陀说的无为理性,您刚好是跟外道修行是一样,外道就是以虚空为所缘境,一个有为法,一天到晚观虚空,就把色法给消灭掉,到无色界天去。如果您更严重,因见此空故,而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地狱。如果您以空来障碍这个业果,破戒破见,那就到阿鼻地狱去了。所以我们再看结论: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皆令众生,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既知无实,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实性;既悟实性,方能从体起用。
——《观心法要》——
所以在整个大乘法门当中,刚开始都是要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就是所有的法门都要先破您的自性执,从自性执破了以后,才知道依他如幻,悟得圆成实性。从徧计本空,依他如幻当中,知道圆成实性,从圆成实性的道理当中,才依体起用,广泛地分别诸法的差别,这样子才不会有过失。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那么这个是讲到三性的差别。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念的心识有三种体性,有依他起性、徧计所执性、跟圆成实性。我们大部份的时间都是在徧计所执性。所以在唯识的观法,就是您要假藉任何的方便,或者用念佛的因缘,持咒的因缘,来破除您心中的这个名言分别。就是说,从唯识的角度,您的名言分别,就带动您个人的情感,无明。您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然后来安立这一切的境界。而这个无明的本身是生死的根本,所以我们要破分别的无明,您就是破他的名言,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他不能生起名言,他这个无明就不能活动,您就开始对治他,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兼带一下。这个空观,在大乘的空观,主要有两个系列,一个是中观,一个是唯识的空观。中观在观一切法空,他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观法也是很厉害,一切因缘所生法,不管杂染法、清净法,都是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但是唯识的空观不是这个意思,《唯识学》说空,说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依他起是不空,《唯识学》修空观是这样修,他无分别之相可说。
这个空观的空法,空的很彻底,但是如果您弄得不好,很可能落入偏空。所以中观的学者学净土的人非常的少,我看非常少。因为您经常地去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生死的杂染法是毕竟空,佛菩萨的清净的功德也毕竟空,谁还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呢?当然这个道理是对,但是对于这种清净的妙有,跟这个杂染法似乎没有一种对比的把它强调出来。
但是《唯识学》就是修这个空,我个人觉得比较好一点,比较保险,说是徧计本空,依他如幻。就是说,徧计本空它在修空观的时候是说,它不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不讲彻底,它说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它是这样子讲。您心中名言安立一切法是毕竟空,但是业力所变现的依他起是如梦如幻,表示它有假名假相假用,到极乐世界,有好梦者也,醒梦者也,有如梦如幻的功德庄严。这个三界的众生有如梦如幻的惑业苦。所以《唯识学》修空观的时候,它在同时也强调了业果丝毫不爽,它只是破除您心中的名言。
这两个观法大家也可以体验一下,把它分别一下,一个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个是: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诸位有空,可以把这两个法在心中多思惟几次,看看您这两个产生的感觉会不一样,那您这样感觉不同,您知道这个教法的安立有它的一个特色,为什么中观这个般若时,它是在一种很强烈的药,它是破小乘的法执。唯识的观法它是有所破、有所建立,您会看出这个法的味道不一样。
为什么要判教就在这个地方,它每一个法味,您吃下去,您的感觉会不一样,当然它所引导您在增上的角度也会有所不一样。就是,您吃不同的药,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两个大家可以体验一下。
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