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3面,丙一、略辨唯识相。
这一科是简略的说明我们心识所变现万法的相貌,这当中有两个主要的相貌:第一个相貌,就是我们一念的心识,随顺的是一个无明妄想,这样子所变现的就是一种生死流转的痛苦相貌;其次呢,假设我们这一念心识随顺的是真如理性,那么它所变现的就是一个涅槃寂静的安乐相貌。主要的就是有这两个相貌,这两个相貌都是「唯识相」,这一科先简略的加以说明,在说明的时候,它是一个问答的方式。
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这个当中就一个问难说,假设宇宙万法唯独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那么世间、乃至于诸圣教的我相法相是怎么安立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天亲菩萨以偈颂加以回答: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这一段分两部分:第一个是所变相,第二个是能变相,看藕祖的注解,这个所变相呢,它的这个我相,先解释这个我相:
这个“我”就是主宰义,简单的说,这个我就是我能够决定我自己的性质,我自己能够主宰,决定我的性质,叫做我。
世间的我相是根据有情命来安立的,就着你一期的生命的身心的相续,安立一个常一的我,这样的我呢,是一种“无体随情假”,就是说这样的「我」是无体的,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有情的生命,我们自己不能够决定自己的性质,我们没有自在力,我们的生命体是由我们心中的业力所决定的:假设我们内心当中的善业释放出来,那就是一个可乐果报;如果今天我们心识所释放的是一个罪业,那我们就要去招感痛苦的果报。
所以在整个身心流转当中,完全是内心的业力的释放,不能够说我们自己能够决定我们的性质,这个是错误的,所以这样的我相是无体的。那么无体是怎么有的呢——随情假!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情执捏造出来的一个我,这样子,窥基大师就给一个“无体随情假”的这样的一个说明。
圣教的我相,比如说佛陀也说,说是这个比丘是一个初果,那个比丘是一个二果、三果、四果,乃至这是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乃至这个是阿弥陀佛,他是无量光、无量寿,佛陀的处处的经典当中,也谈到很多我相的差别。而这个我相,是有体施设假,是根据他的依他起上有成就这样的功德,有这样的自在力。
比如说阿弥陀佛,我们以为说,这是阿弥陀佛、这是药师佛,那这也是一种我相的安立了?但是阿弥陀佛的安立,他的阿弥陀佛那一念清净心,他真实有无量光的功德、有无量寿的功德,所以我们安立说阿弥陀。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体的,有体施设假,是一种依他起上,有一种依他起的自体,有它的功能作用的,这样子是建立了圣教的我相,这样的我相是不颠倒的,随顺于智慧的。
这个地方是说明,世间的我相跟圣教我相的一个安立的差别。
这以下我们讲这个法相,这个法,就是轨持义,这个法基本上有两个意义:
第一个、轨,它有一个明显的轨范,比如说我们讲色法有色法的轨范,色法就是一个质碍,它有一定的质量,它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么这个心法它的一个轨范,就是它有明了性,就是它有一个明确的轨范。
第二个、持,这个持,它能够执持不失,它对于这个性质,能够保持住,让它相续,这样子呢,我们安立作这个法,这个就是所谓一个轨持义。这个法相的安立,也是有世间跟圣教的差别:
先看世间的法相是怎么安立的:
世间说有“法相”——谓实德业等。
世间上对于这一切法的安立,像这当中提出了胜论派,胜论派说一切法是由实、德、业所成就的,这个实就是法的体性。法的体性胜论派提出了五个体性,说一切法是由地水火风空所决定的,地当然是一个坚性,火是一个热性,水是一个湿性,等等,实就是一个法的体性;这个德呢,它是一种数量,一种势力。比如说我们讲这个东西,它的水的势力强,所以它表现出来是一个湿性,那个东西,这个墙壁啊,它虽然也有水分,但是它这个地大的势力强,所以它多分来说是属于坚性,所以说,这个德就是它有一定的数量、势力,它有各式各样强弱的差别;这个业,就是它有它的功能作用。桌子有桌子的作用,椅子有椅子的作用,各式各样法有各式各样的作用。胜论派的论师认为,一切法是由实德业,三种的排列组合的不同,构成一切的法,这样的法是离开了这一念心而独立存在的,这种思想很像科学家所说的,一切法是由这个电子、质子、中子的基本粒子排列组合的不同所构成的,这个道理很类似。
这样子讲呢,就是离开了这一念心有实德业的自体,有一切法的自体。这样子解释一切法,当然是错误的。比如说我们打佛七的时候,我们发觉我们一念的心,透过对名号的专注,“心于名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我们破除了粗重的昏沉掉举,使令内心慢慢的趋向于寂静。这个时候,我们的色身,这个地水火风它也会有变化,就是它有一些少分的轻安的快乐出现。就是我们内心生起变化以后,由粗重转成寂静,这个色身也会从粗重转成轻安,我们的身心会有一种调畅的感觉。
所以,法不能够说是离开了心有独立的体性,它是受心的影响,所以外道所说的「实德业」,它离开了心有独立的体性,这是错的。
圣教假说“法相”——谓蕴处界等。
就是佛陀也说了,这个法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种种色心诸法,当然这样的法,主要是以心为主,色受想行识,主要是以识为一个主因素,这个就说明了世间的法相跟圣教的法相的安立,也是有所不同。
这个唯识相,基本上是有两个差别:第一个是凡夫遍计执的相貌,就是我们认为我相法相的一个…,错误的我相、法相,这颠倒的,不合乎诸法实相的,这叫遍计执;另外一个是圣教的智慧所开展的我相、法相,这个是合乎因缘法的真实相,叫依他起性。所以我们研究唯识相,基本上是两个相貌:一个是遍计执相,一个是依他起的相貌,这两个相貌,这是先解释“由假说我法”,这以下把它这个观念加以说明。
外人问意——以为既唯有识,别无“实我”、“实法”。何故世间及诸圣教,仍说有我法耶?
颂中——以“假说”二字,释彼“说有”二字之疑。
外人问难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法是唯有心识,离开了心识没有真实的我相、法相可得,这个世间跟圣教的我相、法相是怎么安立的呢?天亲菩萨以“假说”二字来说明这个有,这个有就是存在。这个假说有两个:一个是依情执而假说的,叫做“无体随情假”,叫做遍计执;第二个是依止智慧而假说的,这个是“有体施设假”,是属于依他起性,这个是说明这两个差别,这段是问当中的一个总说,这以下各别的说明:
问意——谓“无”则不宜说。
答意——谓虽说但是“假”。
这一段是说外道以空来碍有,说一切法,是我空、法空的真理,就不应该说是“由假说我法”,不应该说有。但是天亲菩萨纠正说,「虽说但是假」,虽然是空,但是呢我们也不能障碍一切法有它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说,虽然从心性的真实性来说,是我空、法空的真理,但是从因缘上,我们也不妨安立有如梦如幻的生死的境界,在清净上有如梦如幻的涅槃。所以虽然说本性是空,但作用上,也可以说是有假名、假相、假用存在,不要以空来碍有的情况。
问意——谓说“有”不应说“无”。
答意——谓“非有”但“假说”也。
这一段是外道以有来碍空,就是说好,你安立了我相、法相,那就不合乎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时候,天亲菩萨说,说是非有,虽然是我空、法空,但是也有这个假名、假相、假用,就是有也不障碍空,虽然假说有,但是也不妨碍空性的存在。我们凡夫的心情,就是一个对立的思考,你说有,就不能建立空性,说空性,就不能建立有相。但是天亲菩萨把这样的一个思想加以调和,就是空不碍有,有也不碍空,第三段作一个总结。
既无“实我”、“实法”,但是由于“假说”,所以随情施设妄有种种相转。
就是说,虽然从本性上,从圆成实性的角度,是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没有真实的自法。但是从因缘上,我们也不妨假借种种的名言,来假说一切法的存在,来假说这个生死的流转法的存在,来假说清净的涅槃法的存在,这个都可以随情施设来说明的。
这个唯识的宗旨讲万法唯识,就着我们这个心识的相貌,在这个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他说这个心识有两个相貌:
第一个、心真如门,第二个、心生灭门。
心真如门:那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杂染法也不可得,清净法也不可得,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一切法非常真实,绝待圆融的境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