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5面,戊一、释初能变相。
本颂的宗旨,主要的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说一切的万法,不管是生死的杂染法,也不管是清净的涅槃法,唯独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离开了一念的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是说明这个道理。这个心识在变现万法的时候,它是有三能变的相貌,就所谓的异熟能变、思量能变、和了境能变。换句话说我们内心一动,就具足了三种能变相,就有异熟的功能、思量的功能和了境的功能,同时的出现,相互的作用。
这三能变相在《成唯识论》当中是把它分成两类来说明:
说这个初能变相的异熟,它是一种「因缘变」。第八识它在变现万法的时候,是完全从因缘的力量变现,这个因缘就是一种业力的因缘,就第八识的异熟,是如实的把你的善业变成可乐果报,它也如实的把你的罪业变成刀山油锅的痛苦果报。换句话说,第八识它本身没有分别心的,完全是一种业力的变现,这个叫初能变,也叫异熟能变,这是第一类。
其次呢,这个思量和了境,它是分别了。就是思量的心识和了境的心识,就是前七转识和这个果报体一接触的时候,就加上他个人的思想的分别,所以这个时候他受用果报的时候,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中也会有一些变化,那当然这是第二层次的变化,我们叫做分别变。
这以下我们说明的是初能变,就是第八识它最初如何的把业力变现成果报。这样的一种初能变,我们讲说“且初能变,其相云何”,第八识是如何的变现万法?说万法唯识,万法唯识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分三个次第来说明: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那么异熟能变是怎么个变现法呢?提出这个问题,这以下,天亲菩萨加以回答:
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天亲菩萨以下的偈颂,来说明这个初能变它是怎么变现个万法的情况,这当中“初阿赖耶识,到恒转如瀑流”,是说明有漏的杂染识它变现万法的情况;这个“阿罗汉位舍”是说明无漏的清净识它变现万法的情况,有两种的情况:一个是杂染的心识,一个是清净的心识。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此以十二门,释初能变识之相也。
这以下是以十二科来说明这个初能变来变现万法的相貌,藕益大师讲的比较略,我们先引用《成唯识论》的原文解释了以后,再回来看藕祖的注解就容易清楚。
我们先来看附表第三:
附表三——第八识之三相差别
附表第三,前面的第一句话讲“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这个是先说明第八识的三相门,我们看附表第三、第八识的三相差别,说第八识有三种相貌,第一个先看自相,看《成唯识论》怎么说:
一、自相——所谓“自相”者,自之体相也,此识以所谓“阿赖耶”为自之体相。“阿赖耶”梵语,此云“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先解释这个自相的名称,这个自相就是第八识的自体的相貌,此识以所谓阿赖耶为它的一个自之体相。第八识在有漏位,它有很多很多的功能,当然,每一个功能,就有一个相貌,所以它有很多很多的相貌。但是在诸多的功能当中,以阿赖耶识,最能够去代表第八识,就是它很多功能,很多的相貌,但是最能够代表它自己的,就是阿赖耶这三个字。这三个字阿赖耶,怎么说呢,阿赖耶是一个印度话,翻成中文叫藏。这个藏,在《成唯识论》解释这个藏,说什么是藏呢?摄持不失,名之为藏,这个第八识的明了性,它对一切法有一种摄持而使令它不失掉,它有这种功能,摄持不失。
这个摄持不失,这当中有两个内涵:
第一个、就是在因地的时候,它能够摄持善恶的种子,不失不亡。你过去造了很多的善业,你也造了很多的恶业,这件事情谁把它保存下来呢,哦,第八识这个阿赖耶的功能,这个藏的功能,它能够摄持你善恶的种子不失不亡,使令你这个因地的功能能够相续的保存下来,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约果地上来说,它能够摄持你一期的身心果报,不失不亡。摄持你一期的身心果报:说你今生是个人,人的色身,人的思想,那么你现在的第六意识一直在创造一个广大的功德,这个功德足以成就一个天的果报体,但是你今生的人的果报还在。因为这个第八识它会相续的摄持你一期的身心,使令它不失不亡,直到这个…它这一类的业种子的能量释放为止,释放到结束为止。所以这个果报的摄持,说你睡觉了,但是你睡觉的时候,你这个色身还在,你的思想也还在,你还能够醒过来,这怎么回事呢?有第八识的摄持,因为前六识已经不活动了。
所以说呢,第八识在因地它能够摄持善恶种子;在果地够摄持一期的身心果报。所以在《成唯识论》给它一个藏的功能,也就是所谓的阿赖耶的功能。这个藏,当然是代表第八识的自相了,最能够代表是第八识的功能,这个藏开出来有三个情况:第一个是能藏,第二个是所藏,第三个是执藏,或者是我爱执藏,三种的内涵。
这以下,《成唯识论》就次第的说明,我们先看第二个所藏,这个所藏和能藏,是约因地来说,我爱执藏,是约这个果报来说,看这个所藏:
所藏者,此识能受前七识之熏习,为前七识之所熏及所依之处,犹如库藏是宝等所依。即前七识现行,以能熏义称能藏,此识之现行,以受熏义称所藏,此时现现相望,称现行赖耶为所藏,此约“受熏”义立名。
这个所藏是讲这个熏习,第八识能够受熏这一部分来说,说“此识能受前七识的熏习”,前七意识一活动的时候,它会带动一种善的现行,或者是一个罪业的现行。当然前七识的活动是刹那刹那生灭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它造作以后,前七意识就过去了,但是这个前七意识它的一切的行为,被第八识给保存下来,就是第八识能够受熏。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犹如库藏是宝等所依”,这个前七意识它丢出很多的宝,或者丢出很多的垃圾,那么前七识把东西丢出去,它也不管了,不管是一个善法的宝,或者是一个罪业的垃圾,谁来保存这个呢?就是有一个库藏,就是第八识它有这个库藏的功能。
“即前七识现行,以能熏义称能藏;此识之现行,以所熏义称所藏。”这个时候,前七识的现行对望了第八识的现行,称为阿赖耶识所藏,这个是约受熏义来命名。这个所藏,这个第八识心识活动,它有能所,这个所是被动的意思,是被动。就是说,我给你钱,这当然是有能所了,谁是主动呢?我是主动,你是被动,我不给你钱,你就没钱了。第八识在受熏的过程当中,它是被动的,它不采取主动,前七意识它一定是要发动了善恶的现行,第八识才能够接受这样的信息,所以第八识对望了前七识的现行,它是一个被动的,它是受熏义,它是接受前七识给它的善恶的信息。
《成唯识论》解释说,这个第八识为什么能够受熏呢?它为什么能够扮演着库藏的角色呢?这当中有一个很主要的理由,就是第八识是无记性,这是一个关键。说第八识它在整个生命的相续当中,它是不起善念,也不起恶念。说一个手帕,这个手帕因为它没有味道,所以你拿它到厕所去,它熏习了臭味;你把一个没有味道的手帕,拿到大殿去,它熏习到的是香味。假设这个手帕的本身,就有很强烈的自己的味道,它就不受熏了,它也不受香的熏习,也不受恶的熏习,手帕之所以能够受熏,因为它本身一定是没有味道。
第八识亦复如是,它为什么能够接受前七识善恶功能的熏习,因为它本身没有善性恶性,所以它才有包容性。这个《成唯识论》解释说,第八识它受熏,是它无记,“一类无记”,永远保持不思善,也不思恶的状态。所以它能够如实把前七意识的善恶功能都记录下来,这个是它能够在因地摄藏不失的第一个理由,因为它受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