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广陵太守行

    第215章 广陵太守行 (第3/3页)

凭此次讨逆取而代之的钱鏐失去这个机会,还窝在杭州当董昌的小弟。

    后世被他控制的鄂岳、建康。因为成汭入朝、赵匡凝移镇的原因,迫于强大的地缘压力,鄂岳观察使吴讨明面上已经跪了,割据建康的冯弘铎则还在和朝廷任命的丹阳节度使朱延寿缠斗。

    扬、滁、楚、舒、和、庐、寿、宣、歙、池、常、润、泗,这是杨行密现在的地盘。

    数量上不亚于朱温。

    但——“扬州富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及经秦彦、毕师铎、孙儒、杨行密兵火之馀,江淮之间,东西千里扫地尽矣。”

    ——“是时扬州空虚,民相杀而食,其夫妇、父子自相牵,就屠卖之,宰者剔骨如猪羊。”

    ——“淮南被燹六年,武夫横行,士民转徙几尽。”

    所谓富庶还剩几口元气,不清楚。

    其次,吴人厌倦了。

    吴人喜欢起义吗?当然了。从宣宗开始,江淮就是起义热情最高涨的地区。到了乾符年一见天下开始乱,更是——“江淮群盗炽起。”陆续被巢军、秦彦、张雄、孙儒、安景思……嚯嚯了十年,累了,被吃怕了,也爱好和平了。觉得,可能还是李家像个人。现在吴地百姓大多不愿参军。安心当个被压榨的泥腿子吧,真不想当两脚羊。

    最重要的是,老杨稳健。他深记创业不易,不喜欢冒险。三分天下固然美哉,但朝廷不是风雨飘摇的汉室,今上也非曹贼的玩具。而且内部乱七八糟太多,论团结连朱温都不如。

    不信?

    看看后世的老杨平定了多少次叛乱吧。

    看看董昌称帝时的人心变化吧。

    昌将称帝,集百官议之。

    节度副使黄碣曰:“唐室虽微,天人未厌。我宁死为忠臣,不生为叛!”遂被灭族。

    复问会稽令吴镣,对曰:“乃欲假天子以取灭亡邪?”亦族之。

    又问山阴令张逊,对曰:“若称帝,人必不从,为天下笑!”又杀之。

    文劝不动,钱鏐等人又发起兵谏。

    李氏在江淮、两浙,还勉强有那么点民心、威望。

    “不如暗输兵粮以助贼,明攻两浙全吴越之地。届时无论西征鄂、湖、江西还是南下闽、岭,都好说。全江南之地,则大势可成。圣人来讨,就给他一个淝水之败。”衙将张周巽说道。

    杨行密直接嘲讽道:“还南下!让你打个钱鏐,半年拿不下,哪来的脸?等你拿下钱鏐那条老狗厮,圣人该到汴州了。”

    张周巽脸一红,闭口不言。

    “相公,仆以为该讨逆。”一直没说话的心腹判官周隐说话了,笃定道:“朱贼其势虽然犹炽,但病入膏肓,譬如将死之人,搞不好哪天就让人杀了。不如赶在这之前立功,不堕臣节。等叛军投降,我自与叛军诸镇遥相呼应,呈河朔格局,以求保住基业。若圣人对叛军斩尽杀绝,则说明意在根除地方,再拉上钱鏐、董昌武力抗命也不迟。圣人一讨二讨三讨不得,也就认了。之后他做他的天子,我辈做我辈的诸侯,一如赵、魏。”

    “高书记,你呢。”杨行密又看向一人。

    “仆请相公桓公事王。”高勖对曰。

    现在的淮南根本不具备造反的兵力、财力、人心,不图真诸侯,还等什么?

    “田君,你呢。”杨行密又问从宣州赶回来的田頵。

    “我建议打苏杭,穿钱眼。趁圣人无暇他顾多占地盘。等威胁最大的朱贼没了或降了,再联结诸镇一起尊奉天子。若圣人最终败了,我也占了州县,不亏,没浪费时间精力。”

    “安仁义?”

    “汴军主力西御,宋州在闹金刀贼刘亥,我主张北伐,进击中原,抢前入汴州。”

    部下一人一个说法,杨行密顿时有些彷徨。

    “朱公,你为何不说话?”目光扫到角落里的朱瑾,他问道。

    “国”破家亡、经历了这么多事以后,朱瑾头发雪了一半,性格也变了很多。虽然杨行密待他非常好,听说他来投奔,亲自出城迎接,又任命他为副帅、行军司马,但杨行密的圈子他融不进去,属于被排挤、嘲笑的对象。二来,杨行密无意争霸北方,让他得不到报仇的机会,故而始终郁郁寡欢。

    闻言,朱瑾心不在焉道:“都听大帅的。”

    “公不必忌讳。”杨行密柔声安慰。

    但朱瑾接下来的话却让杨行密吃惊:“朱温能把某兄弟陷于死境,圣人又能把朱贼逼到暴跳如雷,高下立判耳。不如做忠臣,求诸侯之业。”感受着那一道道敌视的目光,连忙又补充道:“可以一边勤王一边争霸…南下穿钱眼,或出楚州趁虚取徐,北边再派一人击颍以应援圣人,这样,两全其美,上无负朝廷,下不愧三军……”

    “善!”杨行密听到这,两手一拍,喜滋滋道:“英雄所见略同,某也这般斟酌!”说着,朗声道:“谁愿为招讨使,统兵两万勤王?打下的州县,归你自己。”

    尴了个大尬,无人回应。

    淮南军府,没开拓之心的哪也不想打,只想过日子。有这心的,譬若田頵、朱延寿、刘威,又只想步步为营就近打钱鏐这些人,不想跑太远。就像不适应南方气候和三吴风土人情觉得哪哪都不舒服的朱瑾、李承嗣、史俨,他们对北方也不感兴趣。

    谁爱去谁去,反正他们不去。

    众目睽睽之下,杨行密碍于颜面,不肯挨着挨着具体问到某个人。

    满座就这样沉默了。

    朱瑾稍等了一会,作出一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模样:“败亡之人,非公容纳,早已死无葬身。仆不才,愿效犬马之劳。”

    他不想在扬州教南人骑马、使马槊了。

    一个个呆手笨脚,蠢得跟头猪似的,烦了,腻了。

    也不想在杨行密麾下混吃等死。

    他要入朝!

    跟着圣人找朱贼报仇。

    并建功立业,谋求东山再起!

    杨行密不禁大喜过望。

    他虽然爱朱瑾勇武,但也充满防备。没办法,朱瑾的前科太恶性了,居然在婚礼上杀岳父、杀新妇,这让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无法容忍。所以他面上对朱瑾礼遇有加,副帅、司马、教练使各种虚职、非核心职务给到位,实则一个兵不敢让朱瑾带,并秘密监视。

    现在朱瑾愿意自己走,再好不过。

    至于朱瑾打的什么算盘,他不在乎。投奔谁也好,自杀、隐居也罢,去祸害圣人更好。当下狠狠夸奖了朱瑾一番,然后做出该有的不舍苦苦挽留,直到朱瑾四请方才无奈同意:“朱公矢志赴难,吾只恨今生无缘!”

    这话一出,等于暗示朱瑾别再来找他了。

    朱瑾就坡下驴,拜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出自庄子《大宗师》,本意是与其一起苟延残喘,不如各奔东西。并不是什么爱情宣言。)”

    当然,是朱瑾的话,两万兵肯定没了,杨行密不可能白送他,当即使眼色,与高勖一唱一和,让朱瑾带着旧部和李承嗣他们这帮晋人里想走的人去勤王,然后给了一批粮食、装备。

    先就这样吧,后续根据局势发展,再看一步走一步。

    累死,这两天的剧情、史实、地名各种东西把我梳理得明天起,就会快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