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累土成台,太子改革变法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430章:累土成台,太子改革变法 (第1/3页)谏官这个群体在李承乾看来,最有用的就是监察百官,简单点说就是跟后世纪委差不多意思。
自从魏征领着太子的意思走后,谏官群体就没再闹腾了,也没有什么好的闹腾的。
按照太子接下来的打算,虽然他们失去了劝谏君王的职权,可有了监察百官的职权。
相对起来,这个权力才是最为实在的,要知道劝谏君王是个辛苦活,都知道忠言逆耳,碰上好说话的皇帝还行,碰上不好说话的,随便就是打入大牢。
而本身在其他方面,除了受人尊敬外,实际上也算是清官衙门,没得什么油水,只能得个好名声。
入仕从官,谁还不希望自己大权在握呢。
不过大权在握的往往是少数人,大部分还是想要有点小权力的。
不是每个人都是魏征,况且魏征本身也不穷,就是喜欢装穷而已。
现在谏官群体自然很是满意,即便有些思想顽固的,可也不敢跟太子作对。
在谏官这边没了动静后,朝廷百官自然开始按照先前太子的要求,开始写增设官员的章程。
增设官员,说白了就是要改革体制,这一点李承乾不说,有想法的官员自然能领悟到。
领悟不到的,那就说明才华不够,思想觉悟太低。
不过话说回来,李承乾实际上也没指望他们能写出什么好的章程来。
毕竟在改革体制这块,早就已经有了想法。
东宫堆积的文书越来越多,大多数李承乾也就简单看了几眼。
倒是有几个提出的建议还算不错,只是稍显片面。
受到时代局限,能有这些见识算不错了。
其中最为有想法的,说来还是房玄龄上奏的章程。
总体思路已经跟李承乾的很接近了,能写到这份上,跟房玄龄本身站得位置高有很大关系。
毕竟综理朝政这么多年,自然还是有很多想法的。
东宫。
李承乾站在舆图前,指尖划过那些密密麻麻的州县标记时,脑海里浮现的,是后世现代行政体系的清晰脉络。
作为一个来自信息爆炸时代的穿越者,他深知“郡县制”虽沿用千年,却在层级模糊、权责混杂中藏着无数低效与腐败的温床。
如今他要做的,便是在大唐的骨架上,嫁接一套既能落地生根,又暗含现代基因的官员体系。
这场改革的根基,被他牢牢扎在“县”与“州”这两级最贴近民生的行政单位上。
在他的构想里,各县需设立“县六部”,对应朝廷六部的职能。
县吏部专司本县官吏考核、任免、俸禄。县户部掌管田赋、户口、仓储。
县礼部负责祭祀、教化、科举事务。县兵部统管县域内的治安、驿站、丁役。
县刑部主掌刑狱、诉讼、缉盗。县工部则分管水利、道路、城防修缮。。
县令不再是一县之内事无巨细的“家长”,而是统筹全局的“县长”。
之下设县丞协助,再辅以六部分工,将过去由县令、县尉、主簿几人包揽的事务,拆解成二十余个具体岗位,让每个小吏都清楚自己的权责边界。
收税的不必管断案,修桥的不必问教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往上到州府,则依葫芦画瓢设立“州六部”。
州吏部不仅要管州府属官,还要监督下辖各县的官吏考核。
州户部需汇总各县赋税,核查账目,向上呈报。
州刑部要复审各县疑难案件,督办大案。
州工部则需统筹辖区内的大型工程,如跨县河道疏浚、官道铺设。
州刺史作为一州最高长官,其职责更偏向协调与监督,确保各县政令统一,同时将州内情况层层上报至道一级,再由道汇总至朝廷六部。
这套体系的精妙之处,在于既保留了大唐“朝廷-道-州-县”的基本框架,又用“六部”的形式将权力链条细化、固化。
就像一棵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