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吐槽一下
第534章 吐槽一下 (第3/3页)
按照首周末票房一般占总票房的三分之一这个规律来算,那么总票房摸到一亿这个门槛是有可能的。
艺能影业上下充满期待。
然后,第二周,票房直接腰斩。
对了,说一下,这片子本来是预定贺岁档的,这不是《色戒》出事了吗~
《见龙卸甲》也被打回重审,理由是过度改变历史名著。
结果改来改去就改到了四月份。
制片方也挺郁闷的,《见龙卸甲》的关注度不是很高,大家都在关注《功夫之王》和《赤壁》,谁在乎他。
这片除了名字是三国的,其他跟三国没有关系。
宁昊兴致勃勃的去看,然后骂骂咧咧的回来。
“到底怎么了,把你气成这个样子?”
“别说了,我发现这帮香港导演,怎么拍什么都是来来回回那点东西。
三国诶,多么宏大的题材,里面那么多惊才绝艳的人物,可到了他们手里,被拍成了社团开片,处处透着小家子气……
我给你讲一下我理解的《见龙卸甲》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大圈仔阿龙偷渡到香港后无依无靠,就在一个叫大蜀帮的小社团讨生活。
帮里有个叫罗平安的小头目很照顾他,因为两人是同乡。
罗平安一心想做大事却没有机会。
在与隔壁大魏帮的火并中,阿龙表现勇猛,抢下了大曹帮头领曹爷的龙头棍,还救下了社团的二代目,不,香港应该叫太子爷。
大蜀帮老大十分赏识他,白纸扇亮爷也很器重他,将他升为地区话事人。
但曾是阿龙大佬的罗平安却寸功未立,依旧只能继续当个底层小喽喽。
之后几十年里,大蜀帮不断火并,不断壮大,逐渐从末流小帮派发展成为港岛三大帮派势力之一。
但在这个过程中,原本的兄弟们老的老,死的死。
阿龙也变成了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
又一次火并,白纸扇爷亮计划打下大魏帮最重要的一块地盘,阿龙却被算计,当做炮灰吸引火力。
偏巧在这个时候,老伙计,曾经的大哥罗平安私下里反水。
原来他既怕兄弟苦又怕兄弟开路虎,看好兄弟阿龙这些年混得风生水起,心里失衡了。
加之对帮派始终不重用自己的怨恨,索性当了反骨仔。
结果自然是大蜀帮损失惨重。
重重包围之中,兄弟两个谈心,终于解开心结。
阿龙选择了原谅罗平安,一个人义无反顾的冲向敌军,光荣的战死。”
宁昊说完,张辰饶有兴趣:“听着还不错啊~”
宁昊耸肩:“如果不是三国故事的话,确实还可以,但偏偏要套个三国的皮……
既然选择了三国,那就老老实实拍三国故事,偏偏又要拍什么兄弟情义……”
宁昊最理解不了的就是这点。
“人物定位也不行,白马银枪赵子龙,这是最为人们熟知的赵子龙形象,然后电影里来了个黑马,我当时看了,就是一声叹息……”
张辰差点笑出声来,“香港导演不尊重历史,又最爱拍历史是出了名的……”
其实严格说起来,《三国演义》也不是历史,但赵子龙在民间的形象就是白马银枪,这叫观众的普遍认知。
就好像一提起孙悟空就是一个敢战天斗地的泼猴形象,这个属于全体观众的普遍认知,是不可推翻的。
你要解构这个,那就是在与全体观众的认知作对,票房能好了才怪。
一般而言,只有成名已久的大导演才会犯这样的错误,过于自负,什么时候都想教育观众。
但李仁港算不上大导演啊,不知道他从哪学会的这些臭毛病。
张辰想起什么,又来了兴趣:“里面的那个阿龙的大哥,叫罗平安的是谁?我怎么不记得《三国演义》里有这个人?”
“你不记得是对的,因为这干脆就是导演自己杜撰的一个人物……”
“杜撰的?三国那么多名人名事,真人还拍不过来呢,还杜撰?”
宁昊也跟着无语:“所以我才不理解,这电影处处透着诡异,完全搞不懂制片方是怎么想的。
我要是拍个三国题材,绝对是战战兢兢,尽量将演义和史书做到平衡。
他们倒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整部电影其实是日系风,然后将香港的社团故事套上三国的皮,就敢这么堂而皇之的拍出来,感觉他们除了兄弟情义,背叛和女人,不会拍别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