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王府观礼,北方战局(5K字,章尾附势力分布图,求月票)

    第三百三十六章 王府观礼,北方战局(5K字,章尾附势力分布图,求月票) (第3/3页)

但是在此刻,他也认识到了和同代魁首之间的差距。

    几人闲谈了有两刻钟,随即便有王府管家来提醒时辰快到了,世子与诸礼仪官都准备好了。

    于是燕正阳便领着众人去往正殿观礼。

    黄海国的一众礼仪都是照搬的北宋宫廷,并且加以简化,世子加冕礼也一样。

    正殿中央的五色土坛改成了海中的五色珊瑚,陈弓、矢、戈、戟、殳戎路五兵。宰辅吕有实代表龙君为世子加冕,赐冠服,行三加之礼。最后由崂东王亲传玉圭、饮醴酒。

    作为应邀观礼之人,程心瞻和李阳兴师徒立于东侧,配青幔座位。两位镇王一位郡王立于西侧,设高脚胡床。其余王府佐官兵将则是在殿外穿戴整齐,文官持笏,武将束甲,以壮声威。

    整个过程还是十分肃穆庄重的,程心瞻看的也很认真。

    等到仪式结束,便是乐舞与宴饮。

    也正是等到了这个时候,程心瞻才和薛立行坐到一起,叙起旧来。

    “道友修行进步神速,让我难以望其项背呀!”

    薛立行感叹道。

    “道友太谦虚了。”

    程心瞻回着。

    薛立行仍旧感叹,

    “真是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方才听了道友所言,才知道西蜀以一野之地,还是在南北两派魔教的夹缝之中,竟也发展成今日之玄门。虽说玄门不修真性,在行事作风上过于偏激,乃至混淆善恶,我道门应该引以为戒,但是他们的这种进取之心,也是我们该学习的。”

    程心瞻点头,

    “道友高见。”

    随后,他又问,

    “我偏居东南一隅,虽游历康蜀之地,粗略知晓了西方魔情,但却不知现在北方魔情又是如何,不知道友可否为我解惑?”

    闻言,薛立行也是颇为惆怅和苦恼,

    “魔潮汹涌,也是叫人疲于应对。”

    程心瞻面色凝重,沉声道,

    “愿闻其详。”

    薛立行想了想,应该是在组织从何说起,沉思片刻后,他才道,

    “北派现在很不一样。”

    “如何不一样?”

    程心瞻问。

    “魔教,既不修命,也不修性,嗜血好杀,见识浅薄。小聪明有,虚伪狡诈,这在单打独斗时或许有用,甚至可以说好用,但他们向来是没什么大局观的。

    “而在如今的正魔之争中,调兵遣将都是横跨数个地域的。说实话,在这个时候,我们道门内部调度起来都是各方掣肘,力有不逮,按理来说,魔道更应该是一盘散沙才是。

    “往年也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只要一开始围追堵截,杀鸡儆猴,围三阙一,就这么几个老套的计谋一使,魔教自然溃散败逃。但这次不一样,他们开始稳扎稳打起来了!道友,魔教,魔教居然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了!”

    薛立行提高了声调。

    “现在局势如何,前线在哪里?”

    程心瞻问。

    淮南战局不容乐观。东侧倒还好,虽然海外魔教实力强横,但目前除了万尸海不甘现状,其余海域依旧平静,东方海岸线暂时无虞。但在西方,南派东进,三湘与庾阳已经各失半境,目前还在僵持中。

    巴蜀战局尚可,在力保巴蜀本土不失的前提下,虽然玄门放弃了西康北境,但是在南境有所建树,尤其是拿下了颛顼龙洞后,玄门进一步南下滇文,兵锋直指哀牢山。

    不知淮北局势又是如何?

    “已经到了晋原和河洛,陇西的崆峒山已经选择封山自保。陇东的华山和终南山守望相助,还在勉励支撑,但也应该坚持不了太久了。”

    薛立行沉声道。

    程心瞻听着也是心一沉。

    薛立行继续道,

    “这次最让人措手不及的是河洛的北邙山,徐氏鬼国向来安分守己,已经多年不曾劫掠生魂,我等都以为冥圣要改魔归旁,但这一次,却悄无声息投了北派,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当我们把精力放在北邙山时,两陇之地的道门便遭到了突袭,损失惨重。”

    “北派现在以晋原的画皮宗和河洛的北邙山为前驱,两陇为中军,漠北为侧翼,还有河潢为后援增兵,步步为营,进退有序,实在叫人感到陌生!”

    ————

    注(重要,需看):

    附神州全境疆域图与势力分布于此章末尾(这几天就是忙这个去了),有些势力在正文中还未正式提及,但是为了避免出现大片空白,以至于误导了书友们误判了形势,还是选择先填了上去,但依旧并非全部。

    另外,各地域的名字全部以此版地图上所标注的为准,从本章行文开始就按最新的来,前面章节的我会慢慢改过来。比如取消西塞,新增西凉,陇右改为陇西,关中改为陇东,北疆改为西域,这主要是为了配合地形,使书友们一看就知道大致方位在哪,我想书友们配合着地图一看就明白改动的好了。另外因为西海可能会造成陆上西海与四海之西海的混淆,故改陆上西海为河潢。

    地名的改动都是因为我之前考虑不周导致,请原谅,地图见此句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