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春季攻势

    第315章 春季攻势 (第2/3页)

洛说道。

    “您要见他们吗?”

    “嗯,白羊王朝派系林立,父皇希望挑拨离间,贿赂一些本就不太满意的部族首领,让他们在战场上临阵倒戈。”

    “临阵倒戈?不太可能吧。”

    贡萨洛摇摇头。

    “临阵倒戈是不太可能,但如果战况不利,让他们提前逃跑还是很可能的。”

    查士丁尼轻蔑一笑。

    “他们意志薄弱,提前逃跑本就是常事,既不会惹怒白羊王,又能收到我们的金子,何乐而不为呢?”

    “除了我之外,还有不少外交官在进行这一行动,就算失败,也能在乌宗哈桑心中埋下猜疑的种子。”

    “不错的办法,我抓到的那些人里有一部分是波斯来的,他们估计是最不想替乌宗哈桑打仗的一群人。”

    贡萨洛沉吟道。

    “我这就去准备!”

    “好,尽快。”

    查士丁尼说道。

    “等我完成这些,就赶去布尔萨,大战将至,不能久待,明天就走。”

    “那就祝您取得大胜,我的陛下。”

    贡萨洛在胸口画上一个十字。

    “愿主祝福您。”

    ……

    气温渐渐变暖,在广袤而苍凉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山间积雪渐渐融化,河水奔腾,为大地带来生机。

    荒芜的黄土大地上,浑浊的河流穿行而过,滋润着沿岸的农田和牧场,稀稀拉拉的农民赶着瘦弱的老牛翻耕田地,远处的草场里,牲畜啃食着1472年的第一波嫩草。

    一行骑兵在黄土上小跑,马蹄践踏地面,卷起阵阵尘埃。

    这支骑兵素质很差,胯下的马匹羸弱不堪,马背上的骑手也目光惨淡,不少人带着伤,眼里还有劫后余生的侥幸和深深的恐惧。

    为首的两名骑兵高举着大旗,有些破旧的大旗上,黄色新月似乎也黯淡不堪。

    军阵中央,一位突厥贵族装扮的中年男人心神不宁地坐在马上。

    “埃米尔,安卡拉要到了,我们——”

    “我们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只有这么多人,还在路上损失了一半,我会向帕迪莎如实说明的。”

    中年男人冲身边的老者勉强一笑。

    河流旁边,安卡拉城已经遥遥在望,连绵不绝的军帐环绕在城市周边,每一顶军帐上空都飘扬着部落或贝伊国的旗帜。

    人声鼎沸,马匹嘶鸣,盛大的场面并没有让中年男人精神一振,反而让他十分不适。

    他在高挂着白羊大旗的城市外停了下来,轻轻一叹。

    中年男人名叫梅苏德,自诩为格尔米扬家族末裔,现任格尔米扬埃米尔,一个处于白羊王朝统治下的附属国君。

    两个世纪前,来自东方的强大势力开始西征,生活在中亚的突厥诸部难以抵挡,被迫向西迁移,大举进入安纳托利亚。

    在这里,他们惊奇地发现,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地理情况非常适合游牧部落的生存,于是在这里扎下根来,一步一步蚕食着东罗马帝国的疆域。

    后来,蒙古人还是打到了这里,罗姆苏丹几番崩溃,小亚细亚的混乱局面为这些突厥部落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机会,一时间,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开始涌现。

    格尔米扬贝伊国就是其中较为强大的一个,曾经是安纳托利亚西部最强盛的突厥政权,不断东征西讨,从东罗马帝国的残躯上啃下了不少土地,将不可一世的加泰罗尼亚佣兵团打得大败。

    格尔米扬的势力一度极为庞大,就连安卡拉也曾是他们的领土,后来的艾登,哈米特,萨鲁汗等国都由格尔米扬分裂产生。

    然而,格尔米扬的强盛没能持续太长时间,在北方,奥斯曼人悄然崛起,当时的国君为了所谓的友好,和尚为王子的巴耶济德一世结为婚姻,给予了他们极为丰厚的嫁妆,连首都屈塔希亚都送给了奥斯曼人。

    然而,奥斯曼人却一向对这些穷困同乡十分不屑,一心加入欧洲文明,在征战途中吸纳了大量的东罗马特色,在经济制度,军事制度和政治体制上建立起超越诸俗的巨大优势。

    奥斯曼帝国虽然也算突厥人政权,但一向重欧洲而轻亚洲,重农耕而轻游牧,不少国君对基督教的态度十分不错,乐于学习基督教文明的先进技术和丰富文化。

    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一世被塞尔维亚刺客刺杀身亡后,格尔米扬人大喜过望,夺回了曾经的旧地,号召其余突厥政权团结起来,共伐奥斯曼人。

    可是,集结起来的诸国联军互不信任,畏敌如虎,逡巡而不敢进。

    于是,巴耶济德一世一举击败诸国联军,格尔米扬就此灭亡。

    帖木儿王的西征让巴耶济德一朝梦碎,格尔米扬短暂复国,但已经根本无法和奥斯曼人相比,大空位期结束后,他们的小政权立马告终。

    在几十年前,格尔米扬家族就男性绝嗣了,梅苏德属于女性后裔,正统性差了许多,但他认为,大土耳其战争是个不错的机会,只要操纵得当,复国并非妄想。

    梅苏德先是在商人的介绍下找到了已经皈依东正教的原卡拉曼君主伊沙克,想通过他会见东罗马皇帝,寻求西方强权的支持。

    皇帝的确面见了他,也答应为他提供支持,但由于梅苏德不愿改信,皇帝的支持十分有限。

    当时,东罗马帝国还在和奥斯曼人的爱琴海壁垒做艰苦绝伦的斗争,没有取得太大突破,而东方的白羊王朝则进展神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攻下了大量的土地。

    梅苏德十分高兴,当即找上白羊王乌宗哈桑,希望借他的力量恢复故国。

    在梅苏德看来,白羊王朝必将重现帖木儿王朝的壮举,重新让整片安纳托利亚恢复到曾经的割据局面。

    事实上,乌宗哈桑也的确这样做了,但他却不愿像帖木儿王一样打完就走,希望将安纳托利亚一步步地纳入掌控,就像波斯那样。

    于是,格尔米扬的确“复国”了,但梅苏德得到了可不是“贝伊”的封赏,而是普普通通的埃米尔,安卡拉和屈塔希亚一个都没得到,仅仅控制了乌沙克附近的几座小城,恰巧位于对抗东罗马帝国的第一线。

    当梅苏德来到自己的封地时,立马被一团乱麻的局势弄得烦不胜烦,不大的领地上全是一片狼藉,民生凋敝,农业萧条,工商业几乎停滞,到处都是逃难的流民和饥饿的灾民,蠢蠢欲动,时刻准备吞噬他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切。

    仓库早就被逃走的奥斯曼官员搬空了,所剩不多的值钱品也被后续赶来的白羊人掠夺干净,周遭的土库曼游骑时不时赶来打秋风,梅苏德没钱没兵,还不敢和土库曼人对抗,独坐空殿,欲哭无泪。

    他开始利用格尔米扬末裔的身份招纳旧部,组建自己的军政体系,所得甚少,但总好过没有。

    最令他感到愤怒且无奈的是,这几年来,东罗马帝国向整个安纳托利亚投放了巨量的假币,这种假阿克切将本就千疮百孔的奥斯曼财政体系冲击得支离破碎,就连官员也不敢使用自己的货币,被迫采用以物易物这种古老方法。

    他们不是没想过以牙还牙,但东罗马帝国的铸币技术比他们强出一大截,还吸纳了不少来自意大利的新式防伪技术,外人很难仿制。

    况且,东罗马帝国的索利都斯,第纳尔和德拉克马都是皇帝亲自监制,最大的优点就是美观而华丽,宁可多损失一些边角料,也要把华美的外表做到极致。

    东罗马帝国不缺贵金属,更加美观的货币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喜欢,从而在地中海地区打破威尼斯杜卡特和佛罗伦萨杜卡特的货币垄断权。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位据说曾是格尔米扬官员的老者向他提供了一个挣钱的思路,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梅苏德的窘境。

    约束底层民众针对希腊裔正教徒的屠杀行径,把他们保护起来,打包卖走,还给西边的东罗马帝国。

    梅苏德知道,东罗马帝国对希腊裔正教徒的渴求和保护是自始至终的,愿意花真金白银来赎回他们。

    不少穆斯林都发现了藏在背后的巨大商机,纷纷做起了这种特殊的“人口交易”。

    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了,抢也抢不到什么,还不如把他们扔给希腊皇帝,免得碍眼烦心。

    当然,如果硬是要屠杀,皇帝暂时也没法管,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极其残酷的报复。

    穆斯林每杀一个正教徒,皇帝会杀十个穆斯林给他们陪葬,学者,贵族和那些卖不出去的老人优先。

    相反,如果一个穆斯林对大量正教徒提供庇护,皇帝也会施以奖赏,他的财富可以保全,愿意皈依的随即成为地主,不愿皈依的也可以带上财富自由离开。

    就这样,梅苏德靠着交易正教徒换来了不少威尼斯杜卡特,皇帝不会在这种大事上使用假币。

    那些被皇帝所救的希腊正教徒当然感恩戴德,他们不仅不需要为自己的“赎金”买单,还能在西部海岸立马分到大量田地,转眼间就从流民成为地主。

    正当梅苏德兴高采烈地准备扩军时,白羊王朝的土库曼骑兵又来了,不由分说地抢走了大部分金钱,还贴心地叮嘱梅苏德尽快组建军队,为帕迪莎效劳。

    白羊王朝内部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大派系,分别是土库曼和波斯,乌宗哈桑虽然也是一代雄主,但他的征服实在太快,两年时间不足以将新近征服的土地全部消化,只能用自己的威望维系着各方派系表面上的和平,对于他们的私下劫掠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部落兵不用薪水,当然是有条件的。

    于是,梅苏德在自己的封地上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大半年,在此期间,奥斯曼帝国仅存的半壁江山迅速沦陷,渡海而来的东罗马“武装开垦团”开始进入各个河谷,与当地的突厥穆斯林争夺生存空间,梅苏德也被迫将短暂占有的河谷平地让了出去,躲进高原。

    开春以来,各地守备由武装开垦团接手,东罗马大军重新开启北伐,一片混乱的西部沿海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一座座城市先后沦陷,正教徒欢欣鼓舞,穆斯林颠沛流离。

    就在前不久,白羊王朝的信使找到了梅苏德,认为冬季已过,是时候对希腊人发动进攻,要求梅苏德带着两千人的部队和足以支撑三个月的粮食赶往安卡拉,加入帕迪莎的大营。

    商议过后,梅苏德还是选择了服从,竭尽全力地拉出一千多人的骑兵离开封地,前往安卡拉。

    在路上,梅苏德的先锋在萨卡里亚河附近碰上了一支没有保护的东罗马运粮队,顿时大喜,急不可耐地冲了上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