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卢龙告危(万字大章)

    第485章 卢龙告危(万字大章) (第2/3页)

入了堂内,对其作揖。

    “僧人悟真,携弟子参见殿下……”

    “大德请起。”

    刘继隆面带笑意抬手,随后在悟真及其弟子起身后说道:“大德考虑如何?”

    “大德只需要坐镇河州,以弟子前往吐蕃传播佛法即可。”

    他倒是想让悟真去传播佛法,但架不住悟真年事已高,送他去吐蕃无疑是送死。

    “此事贫僧细细斟酌,既然是对朝廷和佛法有益,那贫僧自然无法推脱。”

    “只是如今天下在册僧人十五万六千余,在朝廷治下便有六万八千多名僧尼。”

    “若是以殿下要求,恐怕这六万多僧尼只会十不存一。”

    悟真惊诧于中原僧尼数量,同时也担心经过刘继隆颁布政令导致中原佛法受损,不免劝解。

    刘继隆闻言却摇头道:“若是连祠部的科考都无法通过,这样的僧尼又如何称得上大德?”

    “此次科考便定在九月初十,由大德出具试卷,要求包含《法华经》、《楞严经》、《金刚经》等十二种经典。”

    “十二种经典囊括十二张试卷,科考持续六日,每日考两张试卷,每张试卷以百分为标准。”

    “因今年开考,故此只需考八百分以上者,皆可得到度牒。”

    “往后每年只选拔科考前一千二百人发放度牒,其余僧尼若是无法通过科考,可前往吐蕃传播佛法,从沙弥一步步做起。”

    “此外,寺僧所辖只包含寺庙,寺庙之外的土地尽数收归地方衙门所有。”

    “前往吐蕃传播佛法的僧人,除了可以接受信徒供奉外,另可派人前往就近衙门,凭度牒领取与佛秩相关的钱粮俸禄。”

    “沙弥每年可领禄米十五石,此外还有盐油茶布等物资。”

    “比丘年俸五十石,其余物资翻倍,并多出棉布的物资。”

    “禅师年俸百石,除了盐油布茶棉外,还增有锦缎,蜂蜜和赤色袈裟。”

    “法王年俸三百石,除禅师的待遇翻倍外,还有赐肉、金银法器和紫袈裟。”

    刘继隆开口过后,悟真就知道朝廷治下的僧尼,恐怕只有半成能通过此次科考。

    届时大量僧尼只能还俗,而少部分人利益熏心者,则是会前往吐蕃传播佛法。

    尽管从沙弥晋升到法王需要二十年时间,但法王的俸禄也足够让他们眼热。

    单论禄米而言,法王俸禄比得上正四品官员,禅师则是能比得上正六品官员。

    这样丰厚的待遇,注定了会有不少人利益熏心之徒假借传法之名,前往吐蕃享受富贵。

    悟真在心底叹了口气,随后对刘继隆作揖:“贫僧定会在三月内将试卷制出。”

    “此事吾会派人协助的。”刘继隆颔首回应,接着便见悟真告辞离去。

    待他走后,李商隐与高进达也皱眉看向了刘继隆,恭敬道:“殿下,吐蕃地区僧人待遇如此优厚,恐怕将会有不少利益熏心之徒前往吐蕃传法。”

    “若是如此,那方才不错。”刘继隆嘴角轻佻,他可不认为中原百姓能忍受吐蕃地区的环境。

    退一万步来说,哪怕真有百姓能够接受吐蕃的环境,在当地成就禅师、法王之位,那刘继隆不仅不难过,反而会高兴。

    要真是有几万人涌入吐蕃传教,苯教和天竺传播来的诸多教派恐怕都要被赶到吐蕃山南地区去了。

    只要没卢丹增不干涉,中原佛教肯定能在吐蕃弘扬,

    若是没卢丹增想要反抗,刘继隆恐怕就要派张昶、郑处率军去找他谈谈了。

    张昶、郑处的水平放在中原算不上什么,但对付对付没卢丹增却没什么问题。

    以如今吐蕃的情况,哪怕联合没卢丹增都恐怕难以拉出五万甲兵。

    更何况吐蕃的奴隶起义可还没有彻底镇压下去,刘继隆记得这场起义会让吐蕃内部元气大伤,再也没有抬头的可能。

    “殿下,僧人只需要传播佛法就行吗?”

    李商隐似乎想到了刘继隆往日的手段,不免询问起来。

    刘继隆听后摇头,笑着说道:“自然不是。”

    “所有的佛经,都是以官文书写,教导的僧人也是以官话教学。”

    “此外还需要与没卢丹增商量清楚,奴隶亦可学习佛法,成为僧人,免除劳役。”

    “吐蕃成就僧人者,每年可选三百人入长安、洛阳祠部学习,事后派回吐蕃,修建寺庙继续传法,待遇与中原传法僧人相同。”

    他话音落下,李商隐便明白了他的想法。

    这些在吐蕃出身的僧人将会成为朝廷在吐蕃的耳目,而他们也将在传法的过程中影响日后的吐蕃。

    若是能利用教派控制吐蕃境内的舆论,这可比派数万大军深入吐蕃的威力还大。

    奴隶们自然是更愿意相信奴隶出身的僧人,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奴隶主。

    “若是如此,那臣没有异议了。”

    李商隐颔首不再发言,高进达见二人这么说,也顿时明白了刘继隆的理念,随后对其作揖:“殿下,臣告退。”

    “臣告退……”李商隐也跟着告退。

    刘继隆颔首准许,见二人离去后,这才看到赵英从门外走入堂内。

    “殿下,高骈对江东、两浙动兵了。”

    赵英的消息,让刘继隆神色微变:“动用了多少兵马?”

    “恐怕不少,光湖南地区的民夫便调动了五万多,江西应该更多,但我们尚未在江西设下谍子,故此不明。”

    “不过宋威、董昌二人麾下兵马最少六万,高骈所用兵马,应该不少于这个数。”

    赵英将自己所探查的情报尽数说出,刘继隆听后颔首,却又继续道:“且先看着,我军眼下无力干涉江南,先把河北平定再说。”

    “是!”赵英一如既往的毫无异议,只是埋头执行刘继隆的政令。

    眼见刘继隆没有别的吩咐,他随即退出了中堂,而刘继隆则是处理了两个时辰的政务,感觉天色差不多后,这才出门前往了隔壁的公主府。

    彼时公主府外早就有不少人在盯梢,看到刘继隆在黄昏时分走入公主府后,他们纷纷将此事禀告给了后面的人。

    在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最关心此事的李佾。

    李佾得知刘继隆留宿公主府,原本还因为朱温、魏博表文而寝食难安的他,今夜终于得睡了个好觉。

    在他们休息的同时,汉军对益都和淄川的围攻却仍在继续。

    半个月的强攻,两座城池的砖墙都已经被炸开了,但架不住城墙太厚,且葛从周、张归霸准备了足够多的沙袋,以至于汉军强攻半月都无法攻入其中。

    眼见火药被消耗的差不多,他们只能继续包围两座城池,等待火药运抵前线再发起进攻。

    “这城池不好打,几次攻上去都被击退,马道上站满了人,城池不大却兵马不少。”

    牙帐内,不少将领发着牢骚,坐在主位的王式并未说什么,只是对众人安抚道:

    “葛从周、张归霸二人不好对付,无需着急攻陷城池,南边朱全忠连连败退,等待南边的弟兄攻下沂州和海州,此二城无需攻打而自降矣。”

    “即便他们不降,眼下已经开春,我军火药若是运抵,即可用穴攻将城墙彻底炸塌,而后攻入城内。”

    王式倒也不贪功,毕竟讨平朱温只是开始,北边的河朔三镇和昭义镇才是重头戏。

    面对他的安抚,诸将虽然都不再抱怨,但心底却始终觉得有些不服。

    王式看在眼底,自然知道他们在不服什么,故此询问道:“围城这一个月来,我军死伤多少,还有多少弟兄能上阵?”

    “阵殁一千二百余,伤残四百余,尚能调动八千三百余人。”

    鹿晏弘作揖开口,王式听后点头:“我军死伤都如此之多,城内葛从周所部必不好过。”

    “诸位不必焦躁,等待我军火药抵达,便可破城。”

    王式的话,总算将他们安抚了下来。

    只是在他们抱怨的同时,淄川城内的情况也并不好。

    “额啊……”

    “杀了我吧!杀了我……”

    漆黑的巷内,葛从周听着耳边传来的凄厉哀嚎声,心里止不住的抽搐。

    汉军的几次进攻虽然都被击退,可死伤的兖海军将士却不是个少数。

    “节帅……”

    两名将领走到葛从周面前,葛从周抬头,二十多岁的脸上却充满了沧桑。

    “还能救吗?”

    面对他的问题,两名将领摇了摇头:“大多都是血崩,还有伤口腐烂,救不了。”

    葛从周闻言,低头沉默片刻,末了才下定决心:“给个痛快吧!”

    他心里在说出这话时十分难受,毕竟这些都是他锤炼了两年多的老卒。

    见他话音落下,两名将领转身前去下令,不多时巷内两侧屋舍中便传来了剁骨肉的声音,凄厉的哀嚎声渐渐消失。

    片刻后,两名将领重新回到葛从周面前,葛从周开口道:“我们现在还有多少可用之兵?”

    “不足七千……”

    “弟兄们的士气不佳,尤其是前几日得知兖州被攻破后,不少人都觉得没了希望,想要投降……”

    两人说这话时有些心虚,毕竟汉军总共就发起了五次强攻,而他们依托地利,虽说五次都将汉军击退,每次却死伤却不少。

    葛从周闻言深吸口气,死伤那么多兄弟,他早有了这个准备,但他已经投降了朱温,若是再投降刘继隆,这让他如何自处?

    更何况朱温并未投降,自己投降岂不是背主之举?

    “早知如此,不如当初在黄河与汉军交战,哪怕战死也算死得其所了……”

    葛从周不免有些后悔,这几日他不是没有率军出城突袭过汉军,奈何汉军反应不慢,每次带给汉军的死伤都不算多。

    他与王式,看似兵力相当,但汉军素质远胜兖海军。

    正面作战,葛从周觉得自己讨不得好,不如继续坚守,以守待攻。

    虽说不知道汉军死伤多少,但这些日子单阵上所见就有不少五百具尸体。

    汉军素有抢夺阵殁将士尸体的习惯,能留下五百具尸体,恐怕汉军死伤没有两千,也有千五了。

    城外的汉军,恐怕已经恨透了自己,自己即便投降,日后恐怕也会遭受排挤。

    葛从周苦笑几声,他只能尽量坚守淄川,为朱温争取足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