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南征在即(万字大章)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502章 南征在即(万字大章) (第1/3页)

    “子不语怪力乱神,无非都是刘继隆为自己日后称帝造势罢了。”

    二月早春,江东南陵城外的牙帐内,身为主将的高骈将手中关于江北的情报随意丢在案上,满脸不屑。

    牙帐内的沙盘十分精良,将整个江东两浙之地都大致刻画了上去。

    如今的高骈虽然收复了池州,但由于孙儒败于杨行愍之手,他手中可以调动的兵马也不过只有四万之数了。

    其它还有两万多兵马则是在坚守婺州、温州,不能轻易调动。

    饶是如此,面对他四万兵马齐聚南陵,北边享受安逸的宋威还是倾江东之地来相助杨行愍,以此期盼杨行愍击败高骈。

    “眼下江东有兵四万,而我军只有三万,加之此战又是攻坚,恐怕不易攻打。”

    高钦只觉得此战艰难,高骈却摇摇头:“杨行愍确实不好对付,但也仅限于此。”

    “莫要忘记,我军尚有三千精骑未曾调动,而南陵又属平原。”

    “我军只需要令三千精骑袭扰其粮道,这杨行愍便别想安然无恙的带着这四万大军离去。”

    高骈尤为自信,因为他已经看出了自己和杨行愍之间的差距。

    这杨行愍虽然本领不错,但始终过于年轻,经验不足,要不然也不会轻易丢失池州。

    “可是,若是刘继隆出兵袭扰我军后方,又该如何?”

    高钦皱眉开口,高骈却道:“我军以朝廷为名义出兵,若是刘继隆出兵攻打我军,那吾此前留的后手便能用上了。”

    “后手?”高钦满脸疑惑,高骈则是转身看向舆图,指着黔中道说道:

    “眼下已经开春,刘继隆没有动兵的打算,显然是没有做好准备。”

    “刘继隆麾下兵马尽皆北兵,唯有少量是南兵,而北兵难以适应夏季和秋季的江南气候,故此刘继隆必然不会在秋收前对湖南、江南登出动兵。”

    “他要动兵,便只有走剑南道攻入黔中道,而黔中道的那些石堡,便是吾的手段之一。”

    “至于第二道手段,那便要等他动兵,方才能够施展。”

    “只要施展这道手段,他所谓的大义便四面漏风了。”

    高骈说着,高钦立马反应过来:“您是准备拥立寿王?”

    反应过来后,高钦又摇摇头道:“可是仅仅拥立寿王,依托玉玺制作伪诏,却也只是让刘继隆失去大义罢了。”

    “没有了大义,可刘继隆还有数十万兵马和整个北方,我们又拿什么遏制他?”

    见他询问,高骈不紧不慢道:“失去大义,那洛阳的君臣还有什么作用?”

    “刘继隆麾下的那群将领,难道会无动于衷?”

    “哪怕只能让刘继隆焦头烂额几个月,我们的目的却也达到了。”

    高骈要拖,只要能拖到来年开春,他就赢了大半。

    江东和两浙的实力,远远超过他的预估,若是他能获得两浙和江东,那挡住刘继隆而割据江南也并非不可能。

    “此事,汝莫要声张,等待入秋后,再令邝师虔准备登基所需的东西。”

    “吾既然能在江北设置谍子,刘继隆自然也能,必不能走漏风声。”

    高骈对高钦吩咐着,见他郑重点头,这才回头看向了身后的沙盘。

    “再等几日,若是宋威再无援兵派出,那便说明这四万兵马即是江东最后的底蕴。”

    “若是如此,那某便不客气的笑纳了!”

    他看向沙盘上的江东,眼神不断闪烁,他身后的高钦等人也纷纷精神一振。

    似乎在他们看来,整个江东之地要不了多久便会悬挂上渤海的旌旗。

    他们的对手,似乎只有北方的刘继隆,其余人不过都只是插曲罢了。

    作为他们此前所议论的对手,处于流言中心的刘继隆也在南边的议论声中,不紧不慢的进入了邓州地界。

    “都给某把动作扎稳!”

    “尔等既然选择进入战锋队做阵脚兵,便要时刻牢记自己该做什么!”

    “若因你而坏整队阵脚,便是左右弟兄不怪尔,念想其家人也不怪尔乎?!”

    “杀!杀!杀……”

    二月早春,当山南东道的百姓开始准备春耕,南阳城西那周长里许内却响彻着操训之声。

    校场上,久经战事的老卒们,此刻正在指点新卒操训,每名老卒担任伙长、伙副,以两人操练十人。

    他们言辞激烈,但处处都是为了让这群兵卒更好的接受训练,变得更为强大,以此能在接下来的战事中保护好自己。

    “这批新卒招募了多久,每日饭食如何,都开始扫盲了吗?”

    校台上,刘继隆站在主位看向校场上那数千名正在操训的新卒,以他的目力可以清楚看到这些新卒大多瘦弱,四肢可称纤细。

    这样瘦弱的身体,别说披甲,就是满足眼下的日常操训都做不到。

    要知道汉军可是每日一练,三日一操,十日大演的强度,没点力气和耐力,根本承受不住。

    “回禀殿下……”

    操训这批新卒的是马成的第四子马彰,如今担任练兵别将一职,负责邓州境内所有新卒操训。

    他长得比他大兄马懿略微清秀些,更偏向儒将。

    面对刘继隆的询问,他不卑不亢道:“与其让末将转告殿下,倒不如请殿下与将士们一同用餐!”

    “好!”刘继隆欣然接受他的邀请,目光看向曹茂及昨日刚刚跟上队伍的赵英:“都一起吧。”

    “是!!”曹茂和赵英倒是没有什么抵触的,二人在遇见刘继隆前,可是连饭都吃不饱。

    汉军将士吃的素来不差,他们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见状,马彰看向自己麾下的校尉,对其吩咐道:“吹哨,集结弟兄去大食堂排队吃饭!”

    “是!”年轻校尉连忙行礼作揖,拿起木哨骤然吹响。

    “哔哔——”

    刺耳的木哨响起,校场上的各伙兵卒立马集结为队,再由队集结为旅,进而集结为团,直至最后聚集为两个军三千余人。

    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不到一刻钟,令刘继隆十分满意,毕竟后世几千学生进行升旗仪式的时候,也不过几分钟乃至十几分钟罢了。

    对于这些进入军队不到一个月,其中九成九以上的人都还是文盲的新卒来说,这个速度已经不算慢了。

    “如果继续操训,末将有把握在三个月内,将时间缩短到半盏茶。”

    马彰恭敬向刘继隆回答,刘继隆则是并不在意:“先去看看你们给新卒的伙食吧。”

    刘继隆知道,他定下的标准是标准,但现实是许多部队都达不到他所定下的标准。

    这倒不是说朝廷发给将士们的口粮不足,而是各地有各地的难处,条件不允许。

    “哔哔——”

    哨声在马彰的示意下,很快有节奏的开始吹响起来,而校尉身后的两名旗兵也开始挥舞令旗。

    两面令旗的旗语十分简单,这些老卒们早已牢记于心,因此可以按照旗语指挥新卒们开始按队伍先后来移动。

    “营内有三千二百名新卒,故此分为东西两个食堂吃饭,殿下准备去哪个食堂用膳?”

    “西边吧。”刘继隆看着距离更远的西边说着,随后便走下校台,带着众人往西边的食堂赶去。

    那些队伍中的不少新卒都在远眺刘继隆方向,因为他们都知道今天军营里来了大人物,就是不知道这位大人物到底有多大。

    只是如今所见,那六尺逾高的背影,着实能称得上大人物,至少比他们这群五尺四五寸的人要高大太多了。

    平日里那些比他们还高出许多的将校,此刻站在那道身影身旁,尽皆矮了几分。

    他们在看刘继隆,刘继隆也在时刻打量他们。

    “邓州之地,朝廷收复也差不多快三年了,这些新卒却如此瘦弱,可见平日过得并不算好。”

    “吾一路南下,所见百姓大多瘦弱,可供开垦的荒地还有很多,地方上可是有些难度?”

    刘继隆在走向食堂的同时与左右说着,马彰闻言便道:“回殿下,山南东道毕竟遭受兵卒波及较广,许多百姓家无余粮。”

    “虽说朝廷免了头年的赋税,可这也只能让百姓勉强恢复当初耕种的熟田,许多荒田却无力开荒耕种。”

    马彰的解释倒是有几分道理,山南东道包含江陵府部分只有一百二十七万口百姓,面积比后世位置相差不大的湖北省还要广袤些。

    只是土地虽然广袤,但百姓没有余粮开荒,朝廷则是因为北方的旱情和不断进行的战事而无法支持钱粮给百姓,山南东道的百姓自然就过得差些了。

    若是刘继隆能像此前一样,继续调拨粮食给百姓用作开荒粮,开荒所得熟田尽皆作公田均分给百姓,那山南东道的百姓便能过上好日子。

    这个道理不只是用在此处,而是用在关东被战争所破坏的诸道各处。

    这般想着,刘继隆也走到了此处军营的食堂,而这食堂主要是以青砖灰瓦的厨房,以及搭建草棚,摆放板凳,围上三尺竹篱笆的草棚组成。

    草棚内摆放诸多桌椅板凳,青砖灰瓦的厨房露出一面墙壁,摆上桌子,桌上布置木质碗筷和五大桶的米汤肉菜。

    此时已经有兵卒提前到来,并且已经吃饱喝足。

    见刘继隆他们到来,他立马起身作揖,继而看向曹茂,仿佛在说饭菜安全可食用。

    曹茂满意颔首,刘继隆则是上前拿起木碗可筷子,走到木桶前打量起来。

    粟米饭、萝卜汤、炖煮的鱼片和炒制的野菜摆在他面前,他用打菜的勺子试探,但见桶内多鱼片而少汤汁,不由满意点头。

    在为自己打好饭食后,刘继隆便坐到不远处,安静看着兵卒们进入食堂,排队打饭后各自坐下休息,基本都选择了远离他们这一桌。

    若非军中有条例,恐怕他们周围那几桌的兵卒宁愿去角落蹲着吃,也不敢在他们旁边吃。

    刘继隆没有开口说什么,只是看着庖厨内将五大木桶换了又换,五十几个庖厨在厨房内来回奔走,直到半个时辰后才渐渐慢了下来,而来到此处的一千多兵卒也纷纷吃饱喝足,继续走出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