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向余切同志学习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93章 向余切同志学习 (第1/3页)

    于是,余切从早上洗漱后,到晚上睡觉前,都能见到邵琦这位女记者。

    他写作时,邵琦在外面等着;他去纽约参加华人作者的研讨会,邵琦也跟着来。拉美作家之间举行的文学沙龙,邵琦也想去采访,这让其他一些注重隐私的作家感到不快。

    嘿!我们这里不欢迎记者!

    邵琦把余切当KPI了,她不甘心这个“中国名片”一样的人物,竟然是美国华人拍来更有影响力!

    如果在创作技巧上,后发的中国人天然落后于西方记者,那就只有在血脉关系上靠拢了。他们拍摄的毕竟是一个中国作家。她可以比美国记者,更走进中国作家的心里面。

    邵琦抓住机会,和余切谈论自己的家务事,努力和余切处成好朋友。

    这种行为有用吗?

    刘祥成看在眼里,他评价道:“其实没什么用,我们是记者,记者一般来说要大于普通作家;但是顶级作家又要远远高于记者,由于巨大的话语权差距,我们是无法成为朋友的。”

    “为什么?”邵琦说,“余切是一个真诚的人。他不像你们许多美国人那样,一成名了就瞧不起其他人。”

    刘祥成摇头:“你还是不明白。这种情况就像是上帝和神父之间的关系,上帝当然不必感谢神父替祂传颂事迹,相反,神父因为重复说上帝说过的话,才显得高贵。”

    “现在,马尔克斯的一个阿猫阿狗(卡门),都要让记者们等待半天,我们之间隔着一层厚障壁。你明知道马尔克斯是个好相处的人,但他也对你保持警惕,他知道绝不能和记者靠得太近。他永远不信任我们。”

    这些话没有吓退邵琦。

    邵琦坚持和余切拉家常,她能感觉到余切越来越放松。

    只有这样,邵琦才能写出不逊色于西方记者的报道。

    1987年的春晚,将不会有余切的出现,这对1986年来说是不公平的,没有他就没有融冰之旅。宝岛那些作家怎么想的,她不知道,但流沙河是个误打误撞的幸运儿,而钱忠书是临时被带上去的,其他人什么也没干,只有余切带头促进了这件事情。

    新化社内部,有对这件事情的几个不同版本的稿件评论,分别代表不同的定性。余切在其中的功劳大小也有所区别。

    你越了解事情的真相,就越发现几乎是余切做成了这个事情。

    很多人认为,融冰之旅是必然的,开始于余光钟1971年写下了《乡愁》那首诗。而真实的情况是,《乡愁》走了百分之一,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是几个马虎的特工,在港地买全套《潜伏》于机场被抓——这让一切隐瞒都成了笑话。

    一时间老兵们开始抱怨,报刊忍不住盗版余切的,学者公开发声自己是余切的书迷,请来抓我……事件在几个月内密集的发生,最终如同洪水一般冲垮了封锁。

    她想要有这么一个新闻片段:当中国人听到“观众朋友们,1987已经到了,新年好”,并回忆起过去这一年发生过的大事时,他们的画面中有一张余切的脸。

    有一天,邵琦和余切谈到自己的人生打算。

    她对余切说:“在这件事情了结后,我还是想去南联盟做记者……”

    “南斯拉夫?”余切被这个名字惊了一下,问道:“你不是学塞尔维亚语的吗?”

    “塞尔维亚就是南斯拉夫的成员国啊!”邵琦笑道。

    她看到余切的眼眸忽然颤动了一下,仿佛想起了一件天大的事情,站起来绕着书桌走了一圈,忽然握住她的手道:“你别去这个地方,这地方不好。”

    邵琦道:“你说这地方太远了吗?是很远,但全国学习塞尔维亚语的人那么少,我是用的是国家的钱,现在需要我,我怎么能不去?”

    余切又说:“这地方我看过资料片,民族矛盾很重,容易打内战,将来未必比得上哥伦比亚。我在哥伦比亚多危险,你是知道的。”

    邵琦反而笑道:“我们中国记者一直都援引西方人的新闻,总是这样。阿富汗战争打了,就援引苏联人的,智利爆发了大散步,就援引智利人的,或是邻近阿根廷的新闻……不应该这样,使外国人小瞧我们。”

    “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