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国内反响
第96章 国内反响 (第2/3页)
纷纷讨论,到底怎么用这个写法,才能不显得“过”。
八十年代,大陆有很多这种“过不过”辩论。
比如,养七只鸡是农民,那么,养八只鸡如何呢?
不好意思,这就是资本家了。
于是有一个“七上八下”的说法,就是说你养鸡超过了八个,你就“过”了。由于什么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什么都在拿出来讨论,这是不是过了?
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这个度还会变化。有可能之前“过”的,现在不至于了。之前“不过”的,现在要打上补丁。
“看来,谁来掌握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度’就是个问题。他说过了,就是过了,他说不过,就是不过。”
余桦看到了文学院的一则告示,忍不住对旁边的管谟业道。
他又感慨道:“但是,这个位置也不好做,看起来风光,实则小心翼翼的,多少年后都要被翻出来仔细查。”
余桦已经从小县城提前搬来首都了,并且和他的妻子离了婚。如今他在一个只有九平方米的出租屋里面居住,他是个快乐的单身汉。
管谟业从军文艺毕业后,也在京城居住,他有老婆有孩子,但由于房间太小,老婆孩子都在老家。他和单身汉没什么区别。
《红高粱》写出来后,管谟业算是赚了一笔大钱,声震文坛,可还是买不起房子。
现在,管谟业半天不说话。
余桦肘了管谟业一下:“你为什么不说话?是你不喜欢说话吗?”
“我还能说什么?我已经出局了。”管谟业悲伤的说。
他才开始走上这条道路,熟悉好地图,就换版本了。
写东西肯定是越出格越好,越容易卖钱,有的人会顾及到自己的文字影响,但大部分人想不到那么远。
余桦安慰管谟业:“你怕什么?你也来加入我们一心会,做余切的大弟子,说你的被他指点过。谁会来管你呢?”
一心会?
这个余切的书迷组织,现在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了,不管是倒爷、还是教师、或者是看过几本书的中学生,你问他,他都说“我是一心会的”。
管谟业愣了一下,摇摇头:“没事,魔幻现实主义没有消亡,它只是变成了余切现实主义。”
余桦撇了撇嘴,“不跟你聊了,我研究下怎么去文学院,我要再去读一次。这地方有住处,有津贴,还有老师来教,我很喜欢。”
“你不是读过吗?你又去读?你要不要脸的!”
“怎么了!”余桦说,“读过了就不能再读?我是复读生,你不知道?!规则是允许我这么干的。”
余桦撇下管谟业,留他一个人在那发愣。
管谟业的自尊心很强,谁也不能来教他怎么做事。
但他偏偏搞不过余切,这事儿就像是如来佛祖一样——余切在遥远的波士顿和马尔克斯聊天,说上几句话,就能在这里引起一场风暴。大家来做他的阅读理解,揣摩出题人的想法。
唉,其实要感谢余切。
起码他这么一弄,大家终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我这辈子能不能学余切呢?
不要说像他那样厉害,就是说,学他的一点皮毛,做点真事,有没有可能?
不久,余桦回来,却还带了一个年轻姑娘。这个姑娘长相并不如余桦的前妻漂亮,却很有文人气质。几句话攀谈下来,原来这个人叫陈宏,已经拿到了进修班的名额。
陈宏是个编剧,家里不错,从小耳濡目染很熟悉西方的。她和余桦谈到福克纳,马尔克斯这些厉害的作家,引经据典,看起来就像个十足的文艺女青年,余桦眼睛放光……
他已经完全被陈宏迷住了。
余桦的前妻是一个漂亮,但对文学没有兴趣的女人,经常因为余桦写不顾家和他吵架。
眼前这个陈宏,就是余桦心底里最渴望的那种伴侣。
直到陈宏忽然自豪的说:“我们中国现在也有世界性的大作家了!余切!他是我的文学偶像,我来进修班,就是听说他明年要回国。”
“说不定他又来做老师了呢!”陈宏笑道。
余桦呆了一下,但余桦不是管谟业这种执拗的人。他转而道:“我也是余切的书迷,我也爱余切!我有个破房子,里面有余切给我的一套书,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