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国内反响(二)

    第97章 国内反响(二) (第3/3页)

:“高木先生认为,余切感到疲惫了,他想要休息。”

    这日本人又斥责性的说了一句。翻译又道:“你们怎么能让国宝级的作家得不到休息?这……这是要下跪的。”

    随后,一个来自莫斯科的苏联人说,余切在说他潜伏成功了,达瓦里希。

    一个从泰国赶来的制片人表示,余切想起了他自己的泰王勋章。那是他第一次拿到国家级勋章。这是余切的一小步,却是泰王勋章的一大步。

    斯特恩也跟着说:不,余切在向美国人民问好!

    余切到底说了什么?

    王丰是中国人,他当然明白了!王丰大笑道:“余切在回答我们央台记者的问题?记者问他,这样是否太高调了?挫折是成功之母,纪录片要给孩子们看。”

    余切说他不会失败的,他会一直成功下去!他说持续的苦难不会塑造辉煌!

    “他是意~气~风~发~啊!!!”王丰忍不住喊出一句。

    果然是意气风发!

    此前,一些从美国回来的央台摄制组成员,和大家讲起余切在美国的经历:那就像是一场梦一样!大家都半信半疑!

    现在确实是这样啊!他有资格!

    就算是在这种电视节上,有他的纪录片,也能吸引到外国人来观看,他当然要意气风发了!何况在波士顿,何况在一个全是他的拥趸的环境里面!虽然远在沪市,王丰已经能想象到那种盛况了!

    还是那个日本人,忽然大声说“五千美金!”伸出了五根手指头。

    这一下像是打响了发令枪,老外们通通都来出价。“一万美金!”那个泰国人说,随后又改成了“两万美金!”

    苏联人想说话,可他们有心无力。只能讲一句,“余先生的老师,曾在南联盟的贝尔格莱德发表过演讲,他是红色主义者,他和我们是兄弟!”

    ……

    最后,这档纪录片叫上了七万美金的价格,美国人斯特恩本人开的口。

    他为了在中国推销NBA,不知道来了几次。假如对余切尊重一点,就能获得中国人的友谊,就算再多点钱又能怎么样呢?

    但并没有卖出去,因为王丰本人没有权力决定,这片子能不能卖给外国人。

    它里面是有不少余切的个人隐私的。

    王丰做起了王婆,卖他的瓜!他顺势推销起其他电视剧。沪市展览的电视剧有《西游记》,《敌营十八年》……竟然真的卖了不少。

    沪市国际电视节最终圆满举办!

    中国人在电视节目领域,走出了自己出海的第一步!没能买到电视剧,却卖了一些电视剧,也算是没有白开!沪市本地的文艺界人士们开了个庆功宴,热情洋溢的庆祝这一成就。许久不出门的巴老也被请出来。

    巴老是六七十年代,中国一批电影、电视的编剧。《寒夜》、《英雄儿女》、《故园春梦》等就有巴老的参与。

    还是那句话:中国的现在的影视领域,是被作家们所领导着的。

    他们既有实质的内容生产,又在权力体系上是真正的上位者。

    巴老谈到“余切现象”时既高兴,又落寞:

    “不说日本、韩国这些地方。中国之前最出名的作家是沈聪文,也许还有我。这不是我本人厉害,是因为我们国家强大了,很多汉文化专家,主动把中国人的翻译成他们的语言,出版到国外。”

    “所以,虽然一开始我特别高兴,我到全世界各地旅游,大家都尊称我‘旅行家’,我简直是……沾沾自喜啊!可又大了一些岁数之后,我明白过来。不是国家沾了我的光,而是我沾了这个民族的光!”

    “人们想要了解中国,恰好,我竟然有些成就,于是我也被了解了。”

    他把自己大半辈子的经验,融成了最后这一句话:“同志们,我是因为我是个中国作家,我才如此幸运的。”

    这话非常质朴。

    巴老是坐在轮椅上讲的,他说的时候声音很小,也谈不上多么激动。可是讲出来,是如此的有力量。

    《光明报》将“巴老的演讲”当做是他文学生涯末期的灵魂感悟。

    这位老作家八十年代后一直写不出满意作品,他不断的在回忆,与自己的病痛做斗争。他时时刻刻受着文学和身体上的双重打击,这让巴老整天思考一些人生哲理……最终,余切的横空出世,使得巴老得出了这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