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1987
第99章 1987 (第2/3页)
连很多人的命运。
摄制组的邵琦问余切:“他们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余老师,你赞同谁一些?”
余切摇头道:“我谁也不赞同,交给时间吧。我不了解科学。”
我不了解科学。
这句话后来成了个梗,因为他不是理工科的,但是科学按照余切的样子去发展。
录像带发回国内之后,国内忽然意识到余切是个魅魔,他可以把那些还能发挥余热的华人名流请来。八九十年代的华人境遇十分糟糕,往往是第一二代华人居多,他们既融入不了美国社会,又舍弃不了美国的优渥生活。
文化上是中国人,身体已经是美国人的样子了。
所以在美国是美国人,在中国是中国人是一个好办法。
加上拉美有许多文学家本身是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官……
国内忽然发现:
聂鲁达能做活动家,为何余切不能做?
文学家天然就被读者信任,看他的书就代表认同了他的一部分。
李政道和杨振宁能在余切这当着摄像机撕逼,就代表有余切的场合他们很放松,有安全感,这是其他人给予不了的。
于是大使希望余切能代表大陆,对海外同胞拉拉关系,“有投资就搞投资”,“有学术就搞学术”……
大使姓沈,在外交系统干了很多年,资历颇深。他私下里边儿还是一个翻译家,外语溜得不行。
余切的在美国红火的时候,大使趁热打铁,翻译过几篇余切写过的短文拿到报刊上,一些在美的华人也通过大使来找余切索要签名。
像贝聿铭、王安这些人,都是通过大使才和余切见到的。
沈大使和余切认识很长时间了。四月份时,余切赴美就和他通过气儿。之后余切在美国的生活也受到了他关照,新年后不久,电脑大王王安刚从中国大陆回来,沈大使前去拜访王安。
碰壁了。
王安拒不见客。
隔了几天后再去,王安还是拒绝见面,也不透露自己为什么不见面。
沈大使慌了,因为王安承诺了很大一笔投资。不知道他为啥忽然改了主意,难道是国内有谁惹到了他?
在大陆,王安受到领导的接见,一路上都有人为他接风洗尘。而在美国的大本营,反而只有普通大使和他交流,让他感到了不尊重?
但是在美国,谁还能有那么大的名头,让王安肯出来见见面呢?
沈大使就想到了波士顿的余切。
“去年10月份的时候,王安在首都访问时承诺要扩大投资,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并没有这么做。我们想是不是还有什么担忧?余切,我听说王安的大儿子是你的书迷,可能你出面问一下要好一些。”
“有多少投资?”
“他说会在沪市投资十亿,开办几条电脑的组装线。还可以把美国的软件也引入到中国来,在中国的大学里面组织起电脑班。余切啊,21世纪是电脑的世纪……”
电脑班?
岂不是将来最早的那一批互联网大佬,都受了我的恩惠?
“十亿人民币吗?”
“十亿美元!”
余切听到后吓一跳,他知道外汇对这时的中国人有多么重要。
一美金寄到国内,一般的情况是一分美元也收不到,全部要换成外汇券或是人民币。而且还不是等额,比如一美元应当换成八块钱,而实际上可能只给你换两块钱,三块钱。
所以胡后宣给余切写感谢信是应当的,他不知道,余切寄那五万美元是打了招呼的,否则他五千美元都拿不到。
王安现在春风得意,《时代周刊》把他评价为“全美五大富豪”,在宣布将要于中国大陆进行投资后,股票市场对王安的决策很看好,他的身价大涨,两国都很重视他。纽约自由女神落成的100周年,美国的大统领授予他“全美最杰出的移民”荣誉,发给他“总统自由奖章”。
他为啥不扩大投资了呢?
余切也感到纳闷。
历史上王安本想投资大陆的,结果破产太快,没来得及。
现在他已经投资了一些钱,收益很大,怎么会不干了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