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芝加哥演讲
第101章 芝加哥演讲 (第2/3页)
他草草拟了一个演讲稿。
于是,由一帮《原子科学家公报》的物理学家,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还有《纽约时报》的撰稿人角谷美智子,中国作家余切组成的四方会谈诞生了。
台下挤满了来旁听的美国学生。林一夫也在底下。
只听到一个美国白人学生,紧张兮兮的介绍余切:“他是哥伦比亚之旅的缔造者,使智利政府服软的硬汉作家!他是当前全美畅销书《地铁》的作者,构建了庞大而瑰丽的……他是……他是……”
介绍一半天。搞得都有点冷场。
余切接过来就道:“我认为几句话无法形容我,因为我确实做了很多事情,我已经听得耳朵起茧。应当用什么来介绍我?我有一部还未发表的,叫《美国精神病人》,那里面最厉害的人名片都没有后缀……”
“越厉害的人越不需要被介绍。他本身就是含义和故事。”
“所以,余切在将来也许会成为形容词。当你想不到用什么来描述我时,就叫我的名字吧,那对我是一种尊重。”
这些话像是有魔力一般,连林一夫也热血沸腾了,忍不住捏了捏拳头。
“余切真是名不虚传啊!他居然也是搞经济的?我只在燕大听说过他,没见过他。”
一个水木来的留学生说。
林一夫下意识维护道:“他就我们燕大的。不要看他读了几年,我也就读了一年,而要看他做了什么事……”
“你说得对。”那人楞了一下道。
四方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纽约时报》的角谷美智子先发问了,她问的是余切。
“我从1985年就开始关注你。当时你提出了‘核废土’的主张,你说如果世界大战,世界并不会毁灭,毁灭的是人类。你还对日本的经济泡沫提出过预言,尽管那还没有实现……这是不是说,你是个很理性的人,对人类的发展你是悲观的。”
角谷美智子补充道:“你的身份也很多,我其实讨厌这样的人。打猎,运动迷,好斗,纪实作家……哪一个是你?这是否存在一些夸大化的表演,因为你知道西方社会喜欢这样的人。”
这确实是一个现象。
美国人更喜欢此类作家。这种人不是靠“勤能补拙”来写,而是在众多的特长之下,仿佛“轻松写意”的写出洞察人心的巨著。
到底是为何有这样的文化差异?
也许是宗教的影响,他们认为“上帝给你的是你本来的天赋”,如果你把事情搞得特别辛苦,那么你便没有这种天赋,你却偏要努力,可见你是不敬上帝的。
“你其实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我是否对人类感到悲观?我不感到悲观。我只是希望人类摆正自己的位置,这其实是一种浪漫的乐观,像《地铁》的结尾那样,大不了都重新来过,这不是什么大事。”
“因此,投降的人不是我的读者。”
“第二个,日本是否会泡沫破灭?会的,只是时候未到。”
余切每句话都是猛料。
《时代周刊》的刘祥成最近因拍摄“中导谈判”前去冰岛了,这使得他错失了在芝加哥大学发生的对话。
邵琦却在这,她情不自禁抬起头,看着余切舌战群儒。
专业记者的素养,促使她要把余切的所有话记下来,但那好像不需要特别的用心,因为她已经忘记了角谷美智子问的什么,却清楚的记得余切讲的每一句话。
余切呼吸的时候,这里的人就会呼吸;余切笑起来的时候,这里的人也会大笑。
到底人们真的认识眼前的余切吗?
还是他们看到了想象中的余切走到了现实当中来。
这是由媒体,他自己的和传奇故事共同塑造的集合,一个叫“余切”的现象。
据说乔公访美时,很快受到难以置信的欢迎。在这已可见一斑。
“第三个问题!”余切伸出手指头。
他想要到此结束争论。
余切说:“好的人不会扮演某种受人喜欢的角色,你恰恰搞错了,正因为我是这样的人,你才以为大家认可这样的角色。”
角古美智子一下被说的发愣。
先有喜欢,再去找的理由来支撑喜欢?
中国笔会的会长是巴老,而美国笔会的会长是诺曼·梅勒。此君是工科毕业,学的空间飞行技术,当了四年美国大兵,打满太平洋战役。
结了六次婚,很多私生子,负债累累、酗酒吸毒,对政界要人和女明星口嗨,替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