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甲骨文碎片收集中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122章 甲骨文碎片收集中 (第1/3页)月末,余切前往安阳。
《十月》派了个编辑陈东杰来跟随他,准备写一篇报告文。总编苏玉特地给余切打电话说:“这个小陈很有些天赋,和我们不一样,有时候我觉得他像是你,有很多怪想法……”
“你们在路上肯定有很多话可以聊。”
陈东杰毕业于鲁省大学,本来是要再读硕士的,他考上了人大。但是去年来京城旅游时,陈东杰慕名参观文学圣地《十月》杂志社,而后被《十月》编辑部的氛围感染到了。
得知《十月》在招聘实习编辑,他一念之差来了《十月》的报告组,做起了编辑。
《十月》内部有多个组别。组当然是最牛的,待遇最好,常和名家巨匠接触,稿酬很高,从来不缺人。
诗歌组也不赖,翻译组也可以。
报告组的席位要差一些,有时会有空缺。因为报告组的编辑要长期出差,在那些偏远的地方取材,几个月写一篇报告吧,不仅每千字的单价低,而且很难出版成册赚第二次钱。
不过,《十月》的总编苏玉干过一段时间报告组组长,苏玉是新闻系毕业的。
进杂志社后,陈东杰幸运的参与了《文化苦旅》(报告文学)的编纂工作,表现很好,于是张守任也很赏识他。
社内两位大佬都赏识他,陈东杰就起飞了,才工作没多久,杂志社就给他派了个这么重大的工作。
他自己惴惴不安,余切也问他:“以前来《十月》没见过你啊。你肯定很有本事,不然为什么让你来独当一面。”
陈东杰腼腆道:“我是被苏编派来的。她觉得《十月》应该年轻化,现在的《十月》老编辑太多了,可能我占了一些便宜。”
余切听罢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他其实想到了张守任,不知道这个老同志还能再干几年。三年过去,人们已经忘记了埋葬在八宝山的王世民,不知道余切这些熟人们,有几个还能被千禧世代提起。
文学正在换代,新作家起来后,新编辑也要逐渐起来,盛行于五六十年代的那一批老人们,要逐渐彻底被淘汰掉了。
不过也有不服老的。胡后宣就是这样。
五十年代,国内为研究甲骨文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郭莫若做组长,胡后宣做副组长,胡后宣还经常和钱忠书等人讨论。
现在三十年过去,当初的人都离开了,胡后宣的合作者,从郭莫若、钱钟书变成了余切和美国书商哈珀。
余切和陈东杰谈到这个事情:胡后宣时代的老人们在逐渐离开舞台,失去了对文学和做研究的兴趣。
陈东杰听后给出了一个让余切觉得大胆的结论:
老前辈们不是失去兴趣,而是没有舞台供他们发挥了。
“就是字面意思上的,他们被新来的人超越了。”陈东杰用小心的语气,说着特别讨打的话。
“即便非要写下去,也不会得到很体面的结果。”
余切顿时觉得,这个陈东杰好像有些水平。
确实是这么回事,但国内敢说出这种话的还是很少。人们喜欢厚古薄今,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一时的作家。
曾经为余切写报告文的徐驰,他目前最后一个破圈的作品,就是《人们想要成为余切》,之后徐驰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徐驰前几十年写散文、写报告文、写文学评论……简直无所不能,而现在他任何作品都没办法打动公众。
就是这样的原因,徐驰被淘汰了。
余切给陈东杰出了一个考题:“你有这样的见解很可贵,你看看能不能写成研究稿,或者是报告文。”
“要是你写的好,我推荐你把稿子发在《十月》上,我会来参加你的审稿会。”
被苏玉、张守任和余切同时欣赏,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前途大大滴!
陈东杰的脸顿时就红了,恨不得站起来敬礼:我保证完成这个任务!——
从京城到安阳,要先乘坐去郑洲的火车,再转客车到安阳。中间历经两天一夜。
余切每到一处,胡后宣就会打电话来问:“你到什么地方来了?”
“我还没下火车呢。”
到郑洲,胡后宣又问:“到什么地方了?”
“到郑洲了。”
要知道,现在打个电话是很麻烦的,可胡后宣就不嫌麻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