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他的时代到来了!(原创奥运/为雪糕加2更)
第四百五十七章 他的时代到来了!(原创奥运/为雪糕加2更) (第2/3页)
刘伊妃是威亚戏的专家,她甚至还没有对着飞天仙女们在空中袅娜稳定的姿态多拍几张照片,就被场地中间升起的五环惊呆了!
无数西方观众在这一刻喃喃着上帝,只可惜他们的上帝似乎也沉浸在这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东方美学中。
无暇他顾。
这是路宽利用巴可公司的全息投影技术做出的效果,也是这一世的奥运会和科技结合更紧密的典型改进之一。
五环升空,鸟巢的一方天空下,焰火爆燃,染映了整片天空。
璀璨的焰火之下,林妙可站在红毯上,清亮的歌声传遍了鸟巢: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此时的鸟巢和神州大地,已然响彻了这首第二国歌!
五星红旗在鸟巢中央冉冉升起,场内国人的声浪化作洪流,将《歌唱祖国》的旋律托向云霄。
中国女孩清亮的童声仿佛像一束光,和漫天的焰火一起,刺穿了近代国家屈辱的阴霾!
为什么北平奥运会被称为“百年奥运”?
1908年,南开学生在《天津青年》杂志提出震撼民族的“奥运三问”:
我们泱泱中华!
何时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何时能获得奥运金牌?
何时能举办奥运会?
教育家张伯苓在1909年考察欧洲归来后,将奥运精神宣诸于国人,并断言:
“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
镜头划过看台,大领导在唱,抗战老兵在唱,港澳台同胞在唱,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在唱。
还有观礼台贵宾区的几位老人,也在唱——
袁隆平院士,想起了1961年饥荒时在稻田里发现的那株天然杂交稻,烈日下佝偻的脊背终于挺直,如今每一粒稻谷都饱含着十三亿人端稳饭碗的底气;
黄旭华院士,想起了1958年隐姓埋名时画在算盘上的核潜艇草图,三十年未归家的游子,此刻听见渤海湾的浪涛正与鸟巢声浪共振;
孙家栋院士,想起了1970年“东方红一号”升空前的暴雪夜,酒泉发射架上结冰的螺丝刀,如今化作满天星辰坠落在鸟巢的钢架间闪烁;
北平某处,已经97岁高龄的钱学森院士在病床上,勉力坐直了身体,眼眶泛红地清唱着《歌唱祖国》。
他永远不会忘记,1955年走下飞机舷梯那一刻的心中所想——
我要把余生都奉献给国家,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凭什么不能搞?
还有在指挥室中手握对讲的路宽。
他只是一个电影导演,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在民族崛起的征途上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试图在文化战线逐步竖立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此刻的泪盈于睫,是穿越者心中奔涌的无限感慨与自豪。
看台上,小刘身边的张纯如已然泪如雨下。
她清澈温柔的眼眸望向这片历史的天空,庆幸自己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祖国的盛会。
千年帝都的夜空中,那每一朵绽放的璀璨烟花背后,仿佛有来自平行时空的“她”,在天国注视着自己。
谢谢你这一世走了下去,你值得这世间一切的美好。
倒计时结束、焰火表演结束、升旗仪式结束。
2008年北平奥运会的上半场,就在这样令人疯狂的氛围下开始了。
一束青光刺破黑暗,如盘古开天之斧劈向鸟巢中央。
羊皮纸色的巨卷沿中轴线缓缓铺展,长147米、宽27米的荧白画布上,一滴虚拟墨汁自穹顶垂落,在9万双瞳孔的注视下洇开、游走。
墨迹化作山峦逶迤,晕成江河奔涌。
舞者黑衣悬腕,以足为笔踏浪行吟,袖风扫过处,青绿山水在电光间层叠晕染。
忽而笔锋陡转,烽火长城从墨色里拔地而起,砖石缝隙渗出赭红,似未干的血泪。
看台上的观众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看过《塘山大地震》的中外观众应该能够想起电影开头的那一幕,也是如同画卷般展开。
只是眼前的卷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九万人的注视下演绎着五千年文明的基因密码。
观众席上的呼吸声集体凝滞,这不是技术呈现的奇迹,而是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的涅槃重生。
路宽在这一部分中砍掉了上一世的两个《夏风》、《雨雾》舞蹈节目,加强了对东方美学意蕴的阐释,让沈巍进行了更加紧密的水墨舞蹈安排。
因为这一世开幕式下半场的现代部分更加充实,不惧怕上半场的古代部分惊艳太多,可以尽情发挥去震撼外国观众的眼球!
于是当舞者以身躯为笔锋,在荧白画卷上挥洒出《千里江山图》的层峦叠嶂时,西方观众第一次感受到了何为“气韵生动”。
像素与水墨的媾和中,宋代山水画的留白成了最奢侈的特效,每一处飞白都是文明基因的显影。
目瞪口呆,这是全世界实时观看的二十多亿观众的真实写照。
这种贯穿人类历史、镌刻在基因中的美,即便他们理解不了,这一刻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景仰和认同。
但前提是,需要通过路宽、张一谋这样的艺术家的手去描绘出来。
场上突然又传来机括咬合的闷响,897块青铜方碑破土而出!碑顶忽如莲瓣绽开,露出两千张人脸。
战士们藏身三米高的活字模具中,以血肉之躯扛起千斤青铜。
方阵随《论语》诵声起伏如浪,“和”字幻化三次:
篆骨、隶筋、楷魂。
当最后一个“和”字定格的刹那,所有模具哗然倾覆,灯光骤暗。
随即是霓裳惊鸿,戏曲乾坤!
昆笛幽咽,四座雕梁戏台自四方浮出,台角风铃晃碎满场月色。
京剧武生从三丈高台翻落,靠旗扫过LED星河。
“咦?”台上的刘伊妃惊奇地看向场地中央的突变!
张纯如奇道:“怎么了茜茜?”
“他们。。。哇!原来是这样!”小刘简直惊呆了,这是怎么想到的?
刘晓丽和张纯如面面相觑,刘伊妃这才惊叹着解释:“原先有一个皮影节目被砍掉了,整个古代部分的文艺表演里就没有皮影的元素。”
“但你看他们现在,在戏台中间竖了一个可旋转的双面透视屏,通过透光性的调节,就相当于皮影中间的皮革一样。”
“这边的演员在唱京剧,那边的观众看到的就是皮影。”
似乎是为了印证刘伊妃的话,舞台中间的戏台突然开始缓慢了旋转,于是全场观众都看到了这“一体双生”的两种国粹。
这就是艺术家的想象力吗?
即便是生活在一起的小刘,也不禁对这样的天才构想叹为观止。
这些LED技术还是她在纽约时装周上给男友引荐的,没想到又被活用在了这一处。
丝滑的转场过后,地面卷轴骤然湛蓝,波涛从全息影像里喷薄而出。
郑和宝船劈浪前行,观众们仔细看去,船体竟是两千名青衫武者叠成的人梯。
他们以脊背为甲板,手臂为桅杆,在《海洋》交响乐中模拟巨浪颠簸。
古代部分的精彩演出层出不穷,从水墨到戏曲,从击缶而歌到双生皮影。
路宽基于前瞻性视角和科技运用,为奥运开幕式带来的改变,让本就惊艳的上半场更加璀璨夺目。
看台上仿佛被打了肾上腺素的北野武,此刻在欢腾的人群中反倒陷入了沉思。
今天观看开幕式的外籍导演中,如果说有哪一位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领会今天这场盛会中的中式美学。
那非他莫属。
北野武痴迷中国文化,《座头市》借鉴了中国武侠的侠义内核,雨中水缸的莲花意象,暗合“因果循环”的东方哲学。
他是东亚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导演,艺术造诣也获得了大师黑泽明的认证。
1998年临终前,黑泽明致信北野武:日苯电影的未来就拜托你了,你是唯一能够继承我衣钵的人。
但今天的北野武,看着五千年文化滋养下的同行路宽的作品,心里又作何感想呢?
大巧若拙,气象万千。
守正出奇,术进于道!
术进于道,这是所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东亚艺术家、文学家、茶道家甚至是武术家的毕生追求。
西方导演伯格曼所称的“推开那扇大师的门”,在东亚文化语境下就是从“匠气”到“化境”的跨越。
在今天之前,被黑泽明寄予厚望的北野武还没有太深的感触,而伯格曼对路宽的评价是已经伸手触碰到了这扇门。
此刻的北野武心中即便有所明悟,但却无奈地发现,无论是他还是半岛的导演,都很难跨越文化母体的厚度差异。
即便他不想承认,却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历史文化上,对于东亚国家处在极致的统领地位。
黑泽明的《乱》再宏伟,终究是改编莎士比亚的“借来之火”;
而他自己的《座头市》再凌厉,也不过是武士道美学的盆景式修剪。
日苯艺术家们因为地理疆域的桎梏和由此形成的国民性,仍旧在不断向内发掘。
三岛由纪夫剖腹的决绝、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的孤寂,皆是对“小”的偏执雕琢。
而他这位中国的好友,已经肉眼可见地在触碰“道”的层次,便如这惊才绝艳的开幕式上半场——
绣口一吐,便是千年文明的长卷。
岛国格局,难容大江。
浮世之樱,怎敌泰山?
鸟巢内再次陷入一片黑暗,精通中国文化的北野武不由得又充满期待。
如果把上下半场看做是中国的宋词,上阙已然如此恢弘震撼,那下阙又会如何呢?
中国的现代,能够呈现出对等的锐意峥嵘吗?
站在调度室屏幕前的总导演路宽稍稍松了口气,上半场最后时刻的LED屏倒奇迹般地没有“如期”出现黑块,只是轨道稍有些卡顿。
幸好有安排好的常规工作人员在边上手动解决,这些工作人员都伪装得当,不是特意放大镜头看不出端倪。
看着高潮后陷入沉寂的九万人体育场,这一刻的他也有些微微紧张起来。
因为下半场是他的大考。
现代部分的节目几乎都被他推翻,把单调的钢琴弹奏去掉,太极也转移到了上半场。
下半场,是前世北平奥运会开幕式唯一真正地被有理有据诟病的“虎头蛇尾”,也是他这一世参与其中的核心任务。
特效和电影科技是他的特长,路宽希望自己结合了最前沿技术的现代部分文艺汇演,能够和上半场形成叙事平衡。
鸟巢深邃的黑暗中,一点微弱的、纯净的蓝白色光点在场地最深处亮起。
紧接着,第二点、第三点。。。如同被无形的引力唤醒的星辰,数千个光点次第绽放!
那是身着特制航天服的演员们,他们身上的微型LED灯在绝对黑暗中,勾勒出人体的轮廓,却又迅速超越了人体的界限。
光点在移动、汇聚、流淌,地面巨大的LED屏幕上,仿佛银河系的旋臂在缓缓转动。
看台上的刘伊妃跟身边的张纯如解释这是LED裙的创意变种,突然场地中间又幻化出北斗七星。
由光点组成的清晰勺状图案熠熠生辉,像是中国航天人探索苍穹的“眼睛”。
背景音乐渐起,弦乐与合成器交织出宇宙的空灵感。
电视机前,央视解说周涛的声音低沉:
“观众朋友们,这是展示现代中国航天精神的《星河之梦》,此刻,鸟巢正在书写一部光的史诗。”
“九万双眼睛共同见证的,不仅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更是中华民族千年问天的当代回响!”
“看!光之洪流正在勾勒北斗七星的图腾。从张衡浑天仪到嫦娥探月工程,从郭守敬测星台到'北斗'全球组网,中国人从未停止解析寰宇的渴望。”
“日前,国家航天局公布了下个月的神州七号发射任务,我国航天员将会首次进行太空出舱的尝试,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伴随着周涛的解说,一束银光刺破夜空——
那是“神舟七号”火箭的虚拟投影,从场地边缘拔地而起,尾焰拖曳出璀璨的光痕。
观众席爆发出惊呼,仿佛亲眼目睹了即将在九月升空的真实发射。
火箭升腾至半空时,废弃的助推节段骤然炸裂,化作万千星辰。
同时,地面LED方阵亮起,3000名演员身着嵌有微型LED灯的特制航天服,如银河倾泻而下。
他们手臂联动,灯光如呼吸般明灭,瞬间勾勒出螺旋星云,又重组为地球轨道。
威亚吊起的“太空舱”缓缓降落,舱门开启,一名“宇航员”凌空跃出,在无重力般的悬浮中完成太空漫步。
场地中央,一座直径15米的巨型地球模型缓缓升起,表面实时投影出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京沪高铁飞驰的轨迹、三峡大坝的雄姿。
当“宇航员”在太空行走后去触碰地球,一点星火突闪,投影上的圣火瞬间从雅典卫城燃至珠峰之巅,再沿长城蜿蜒至鸟巢。
惊!
所有观众都惊奇地发现,场地中央的地球在缓缓转动,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直径很快就突破了25米,方才达到极限。
不同语言的“天哪!”和“Incredible!”在鸟巢的看台上交织,包括各国元首都不可置信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不同于四年前雅典的水成像投影,这里应用了北平奥组委官方、补天映画和巴可公司合力研发的高流明DLP投影技术。
高达达12000的流明,配合特制铝箔反射膜,在开放空间能够实现85%以上的光线反射率。
这相较雅典奥运会使用的NH-7机型亮度提升71%,有效克服了鸟巢露天环境的光污染问题。
无独有偶的是,今天的北平虽然没有下雨,但空气湿度较高,无形中也为光投影的反射加强了效果。
算是因祸得福。
奥运火炬的标志在地球投影上每经过一个国家和大洲,不同肤色的外籍观众立刻起立欢呼。
高流明投影技术创造的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消弭地理隔阂的魔法。
正如迪士尼ABC的主播鲍德温此刻在主持中所言:
即便这种全息投影技术看起来还比较粗糙,随着投影范围的放大颗粒感和像素感十足。
但是,当科技与艺术在投影地球上交汇,当不同语言的惊叹在九万人看台上激荡,这场表演已然超越了国别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容器。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口号在此刻发出强劲的共鸣!
贺伟的解说依旧澎湃:“朋友们,此刻,这颗旋转的蔚蓝星球正以0.5米/秒的转速,承载着人类文明史上最瑰丽的同频共振。”
与此同时,场地中央升起长100米的“高铁车厢”机械骨架,200名演员扮演乘客,通过LED服装变色呈现不同身份,工程师、农民、奥运志愿者、外国游客。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无缝对接的下一个节目,名为《驰骋的时代》。”
全息投影的焦点锁定在了东方的文明古国,在动态景深的控制下,京沪高铁的路线缓缓浮现。
看台上的欢呼声骤然高亢起来,不明所以的外国游客们左右攀谈询问,更多的掏出了座位上官方配给的奥运礼包。
里面有纪念品、地图以及每个节目的科普说明,关于主题、技术、人文内涵,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西方观众这才惊叹地看向场内和巨幕投影形成联动的表演,原来这是中国时速高达350公里的高速列车。
德国转播方ARD电视台,主持人汉斯语气微酸:“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第五个掌握300+高铁技术的国家,他们在2004年和德日企业结束了合作,开始了高速列车国产化的进程,显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同样的节目表演中,央视的转播视角却又不同了:“朋友们,2004年我国进行高铁招标,德国西门子曾经开出单组列车3.5亿元的高价。”
“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高铁从引进组装进入到了自主研发时代,目前国产化率高达85%!”
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看着西方人为开幕式下半场的惊艳表演而欢呼,为国人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惊叹。
心中都倍感骄傲。
贺伟的声调依旧高亢:
“银色的复兴号正刺破晨雾!从张骞驼铃到高铁风笛,我们用1318公里的无缝钢轨,丈量出五千年文明的新时速!”
“复兴号列车远去,三峡大坝的混凝土坝体正在全息投影中拔地而起,这1.8亿立方米的浇筑量,凝固着70年前伟人'高峡出平湖'的夙愿!”
“朋友们,现在身着LED裙在场地中央搭建成的,是今年5月1号正式建成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
“这座36公里的跨海长龙,用6600根钢管桩扎进东海狂涛,每根桩基的垂直误差不超过3厘米,恰如郑和宝船罗盘指引的精度!”
自从进入了下半场,看台上的大领导就一直面带微笑。
从载人航天到三峡大坝,从高速铁路到跨海大桥、青藏铁路。
现代中国的伟大基建成就被以这样一种超现实的方式,通过顶级的光影技术和艺术,盛放着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呈现在世界面前。
这不是简单的成就罗列,而是一个古老文明向现代性跃迁的史诗。
那些曾被西方垄断的领域,如今被中国人用钢筋混凝土重新定义;
那些标注在五年计划里的铅字,此刻正化作一列列飞驰的列车。
看到这一幕,指挥室里的路宽才真正放下心来。
对于开幕式这部他人生最重要的“电影作品”而言:
如果说古代部分的表演是拍给给西方观众看,让他们认识到泱泱中华的历史和威仪;
那现代部分的成就则专为国人而设。
因为在公之横行、国人缺乏自信的今天,需要一场精神文化层面的洗礼和鼓舞。
那些动辄无病呻吟提出自我反思的,喜欢鼓吹高唱月是国外圆的蠹虫们,你们好好看一看吧!
在你们言必称的“技术自卑”、“制度怀疑”、“文明虚无”之下,为何能诞生如此的伟业?
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永远是文明复兴最深层的内驱力。
历史早已证明,任何民族的崛起都需经历精神层面的“惊险一跃”。
当代中国,正以更磅礴的气势完成这场精神跃迁:
将千年文明的厚重底蕴,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开拓锐气;
将近代屈辱的集体记忆,升华为自立自强的精神燃料。
就像张纯如说的一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作为千千万个文化工作者之一的路宽,作为一个中国人,天然就肩负着这样的使命!
只不过在使命践行的过程中,个人命运和时代洪流交织,也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和泼天的声望。
无论是掌控舆论话语权的先声夺人,还是矢志成为电影大师的艰难求索,他都无法脱离这个使命,也必要根植在这块土壤。
时至今日,呕心沥血地创作出眼前这上下半场的路宽,已经让自己的艺术生命与民族复兴的脉搏同频共振。
这种融合绝非简单的政治正确,而是艺术家对文明基因的深度解码,是中国文化“知行合一”传统在当代的生动演绎。
只不过,这场奥运会只是一个开始,也远远不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现代中国部分的三个节目已去其二,现场观众们仍然心潮澎湃。
上半场五千年文明的华美展示固然令人沉醉,但下半场的每个科技与艺术交融的瞬间,都在解构着“现代性等于西方化”的固有认知。
国人观众们从西方人瞪大的眼睛、不自觉前倾的身体姿态中,读出了文明对话中难得的平等时刻。
这种被世界认真注视的体验,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能夯实“大国崛起”的真实感和自豪感。
上半场,是祖宗留下的辉煌和遗产;
而下半场,是每个国人正在创造的奇迹。
可以说,整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