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章 十胜十败论?狗屁!他们都投啦!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236章 十胜十败论?狗屁!他们都投啦! (第1/3页)

    南宋,临安,皇宫。

    “说说吧,你们对赵朔的《灭宋令》怎么看?”

    宋国皇帝赵昀面色沉凝地向他的五个宰相看来。

    郑清之,右丞相兼枢密使。

    史嵩之,左丞相兼枢密副使,都督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

    乔行简,平章军国重事。

    魏了翁,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真德秀,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说实话,自从宣缯被赵朔腰斩于午门后这近三年来,是赵昀过得最为舒心的一段日子了。

    虽然窝阔台下旨,诸汗长子西征,赵朔伐宋,但赵朔对宋的征伐,这不是还没开始吗?

    史弥远一死,郑清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成为了宋国的首相。此人为人清介,不是贪权的人。

    为了安抚史弥远一党,赵昀将史弥远的侄子史嵩之提拔起来,成为了仅次于郑清之的宰相。

    但是,史嵩之的威望,怎么能和史弥远比?

    别看史嵩之还有“都督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的职司,似乎大宋精兵都握在他的手中。

    但是,大宋自有制度在,史嵩之对前线下令,没有郑清之这个枢密使的允准,是调不动一兵一卒的。再说了,史嵩之本人和他的家眷,不是在临安吗?京城的兵马,史嵩之连影响都做不到。

    史弥远的党羽梁成大,被赵昀赶去提举千秋鸿禧观了。

    再加上赵昀提拔了两个“理学大家”真德秀和魏了翁进宰相班子,他终于掌握了南宋万里江山八千多万子民的大权,国家大事一言而决,小日子别提多滋润了。

    不过,随着赵朔的《灭宋令》一发,赵昀的好日子也眼瞅着要到头了。

    “陛下勿忧!”

    魏了翁虽然年近六十,却声若洪钟,道:“蒙古军虽然势大,但臣认为我大宋有十胜,赵朔有十败。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必定是我大宋!”

    赵昀眼前一亮,道:“哦?魏爱卿何出此言?快说说,到底赵朔是哪十败,我大宋又是哪十胜?”

    “其一,赵朔将精兵强将,付于长子赵赫西征。我大宋,却是全国精兵强将为一体,与赵朔相抗。此为一胜一败也。”

    “其二,我大宋有长江淮河之天险仗恃,江南之地又水网密布,不便骑兵奔驰。正所谓北人擅马,南人擅船。赵朔的优势在于骑兵,我大宋的优势在于水师。赵朔这是以己之短,击我之长,此为二胜二败也!”

    “其三,赵朔的头上,还有个蒙古大汗窝阔台呢!如果我大宋子民投降赵朔,岂不是效忠胡人朝廷?赵朔虽有一统汉人之愿,却没有登基为天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为三胜三败也!”

    “其四,我大宋与士大夫共天下,赵朔号称与汉人蒙古人共天下,实则不过是武夫共天下罢了。武夫毫无廉耻,心怀叵测,如何托以重任?此为四胜四败也!”

    “其五,自古出兵,哪有将兵力以实告知全国的道理?无不夸大数倍,外慑敌国,内震不臣。赵朔所谓十五万八旗军,十四万府兵之说,已经不能再少了。由此可见,赵朔得意忘形,以为必胜,连虚张声势都不愿做了。自古骄兵必败,正如海陵王之旧事。此为五胜五败也!”

    “好!”

    魏了翁话说到这里,真德秀已经高声赞叹:“当初金海陵王率六十万大军南征我大宋,号称百万,何等的气势汹汹?骄傲自满之余,还写了一首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结果,还不是被我大宋大败于采石矶?功败垂成?”

    就连乔行简都微微点头,觉得赵朔有些托大了,道:“当初曹操一统北方,同样志得意满兵伐江南,却在赤壁兵败于曹刘之手。”

    魏了翁得了二人的鼓励,越发慷慨陈词,道:“其六,赵朔拥有大宋宗室血脉,却直到今日,没有认祖归宗。陛下敬天法祖,人尽皆知。如此不孝之人,怎是陛下的对手?此为六胜六败是也!”

    “其七,按照赵朔的《灭宋令》所言,他在根本之地,只留下了四个万户,而且是色目万户,这怎么够?”

    “蒙古内部本就不和,窝阔台被赵朔术赤等人所逼,下了《罪己诏》。赵朔灭宋之后,窝阔台还如何制他?如果窝阔台趁他灭宋之际,忽然发草原大兵挠其后背?赵朔恐怕有身死国灭之忧。此为七胜七败也!”

    “是啊!”

    赵昀高兴地点头,道:“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