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大宋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三百一十章 大宋 (第1/3页)

    …

    燕云十六州自五代时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后,便成了宋朝历代皇帝心头挥之不去的执念。

    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初,便将收复燕云地区提上日程。他深知刚经历战乱的中原需要休养生息,不愿意贸然动武,于是设立“封桩库”,打算用积攒的钱财向契丹赎回燕云地区——若契丹同意,便用这些钱来买回燕云地区;若不同意,便用这些钱来发展军队,强行收复。

    可惜的是,赵匡胤尚未实现这一计划便突然离世,“封桩库”的构想也随之搁置。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对收复燕云地区的态度更为激进。他认为契丹占据燕云地区是中原王朝的耻辱,且燕云地区若被契丹掌控,中原将无险可守。

    于是,在灭北汉后,赵光义不顾军队疲惫,立即挥师北伐,直逼幽州。

    起初,宋军进展顺利,一度包围幽州,但契丹援军迅速赶到,在高粱河大败宋军,赵光义中箭仓皇逃窜,第一次北伐以惨败告终。

    此后,赵光义仍不死心,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北伐,却因指挥不当、各路军队配合失调,再次被契丹击败,名将杨业也在此战中被俘牺牲。

    两次北伐的惨败让宋朝元气大伤,赵光义不得不放弃武力收复燕云地区的想法,转而采取防御策略。

    到了宋真宗赵恒在位时,契丹大举南侵,直逼澶州,宋朝朝野震动。

    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赵恒亲赴前线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退了契丹的进攻。

    随后,宋辽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约定宋朝每年向辽朝缴纳“岁币”,辽朝则承认宋朝的正统地位,双方罢兵休战。

    《澶渊之盟》虽换来了宋辽近百年的和平,但也意味着宋朝暂时放弃了收复燕云的诉求,以金钱换取苟安。

    此后,宋仁宗赵祯和宋英宗赵曙,尤其是前者,被官僚士绅集团架空,没有了先祖那般挥斥方遒、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他们在位期间,宋朝与辽朝的关系相对稳定,虽偶有摩擦,但大规模战争并未爆发。

    到了宋神宗赵顼时期,他支持王安石变法,试图通过富国强兵为收复燕云地区做准备,却因变法引发的内部矛盾和对外战争的失利而未能如愿,最终只能留下一句:收复燕云者王。

    再到了宋哲宗赵煦时期,宋朝虽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取得一些胜利,但面对强大的辽朝,仍无力改变燕云地区被占的局面。

    宋朝的历代皇帝之所以对燕云地区如此执着,核心原因在于:从战略上看,燕云地区多山地,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失去燕云,北方骑兵便可长驱直入,威胁中原腹地;从经济上看,燕云地区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是重要的财富和兵源产地;从象征意义上看,燕云自古便是中原王朝的领土,被割让给契丹是奇耻大辱,收复燕云是宋朝皇帝证明自身正统性、彰显王朝实力的重要标志。

    也正是这些原因,让宋朝的历代皇帝始终将收复燕云视为己任,从赵匡胤的“封桩库”到赵光义的两次北伐,再到后世皇帝的隐忍与筹备,这份执念贯穿了宋朝前期的历史,成为影响宋辽关系乃至宋朝国运的重要因素。

    直到赵俣登基,又经过了十几年的励精图治,赵宋王朝才终于彻底收复了燕云地区,完成了大一统,再也不会被人笑话是一个偏安一隅的残缺王朝了。

    如今的赵宋王朝,比历史上的大明后期只差云南和辽东,但多了一个河套,实际上已经相差不大了。

    以后赵俣终于可以称赵宋王朝为大宋了。

    事实上,这也一直是赵俣的执念。因为没能收复燕云地区,他始终不愿意称呼赵宋王朝为“大宋”,因为他觉得赵宋王朝不配“大宋”这个称呼。

    收到张觉率领手下的三万多人马离开平州,出了榆关,北上进入辽西走廊,虎贲军接管了平滦营三州的所有堡寨以及榆关、辽西走廊等关隘重地,并且宋江和吴用已经开始按照大宋事先制定好的军事计划布置“关宁锦防线”后,赵俣和大宋的大臣全都很兴奋。

    赵俣此次御驾亲征,最不放心的人就是赵佶,没有人能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