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三国杀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三百一十一章 三国杀 (第1/3页)

    …

    萧普贤女和萧瑟瑟刚将赵俣扶进卧房,赵俣就松开了她们,然后直起身体,自己走到桌旁坐下,同时吩咐:“给我盛碗醒酒汤来。”

    见到这一幕,跟赵俣也算老夫老妻的萧普贤女和萧瑟瑟,又怎么可能不知道,赵俣根本就没醉,至少赵俣绝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已经酩酊大醉。

    没错。

    赵俣根本就没醉。

    别说赵俣现在身处刚刚才收复、随时都有可能有危险的燕京城中,他就是身处东京汴梁城自己的皇宫中,他也从来不会让自己喝醉有误事的可能。

    收复了燕云地区,就能“老子打了一辈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不能。

    真不能。

    长江、黄河这样的天险都挡不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马蹄,你以为一座长城,真能挡得住辽人、金人、蒙古人这样的游牧民族南侵?

    人类是智慧生物,总有办法能翻过这座长城的。

    有人可能不解,那秦始皇、朱元璋为什么要修建长城?难道不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吗?

    其实,长城的主要功能不是防御,而是预警。

    长城上面的一个个敌楼和烽火台,按照后世的话讲,就是一个个的监控摄像头,敌人从哪来,破墙而入,哪就升起狼烟,在燕京城的城墙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根据敌人入侵的路线有针对性的调兵遣将、排兵布阵。

    如果没有长城,那中原王朝北方几千公里的国境线,游牧民族快马弯刀来如影去如风,你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的,要到哪去,什么时候走的。

    因此,长城主要是预警用的,如果长城真的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那么中国历史上,就没有那么多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事情发生了。

    就以大明朝为例。

    在大明灭亡时,清军入关,其实那已经是满清第六次进入中原腹地了。

    在那之前,清军已经有五次越过长城,进入大明朝腹地进行大规模的劫掠了。

    早在大明朝灭亡的十五年前,皇太极就已经率领清军绕道蒙古地区攻破大安口长城第一次进入大明朝腹地围攻当时的北京城。

    那次行动导致袁崇焕被杀。

    几年后,清军第二次兵分四路,以大同宣化一带为主攻方向,分别破关口而入,再次进入中原进行劫掠。

    接下来,英亲王阿济格率军入关,攻克十二城,五十六战皆胜,俘获大量人畜,斩杀明军不计其数。

    再接下来,多尔衮作为清军的前线总指挥,率军入关,攻占济南府,将济南城抢劫烧毁一空,俘获人畜四十六万二千三百。

    崇祯不顾明军野战不如清军的现实,命令卢象升与清军进行野战,导致明军战败,卢象升战死。

    崇祯又紧急调遣正在围剿李自成的孙承宗和洪承畴回师救援,导致仅剩十八骑的李自成逃出生天。

    到了满清第五次入关,也就是阿巴泰率领清军入关,杀鲁王朱以派以及乐陵、阳信、东源、安丘、滋阳诸郡王官吏等数千人,攻克兖州、顺德、河间三府三十州三十六县共六十六城,俘获人口三十六万九千,以及大量牲畜,彼时,清军的兵锋一度进入明朝的南直隶省境内的海州,也就是到达后世的江苏连云港,差一点就饮马长江了。

    在那五次大规模入关行动中,其中有两次,清军都是头一年秋季入关,在中原腹地转战了一个冬天,到了第二年的开春才返回关外,三次从北京城下通过,犹如无人之境。

    清军带着战利品和俘获的人口牲畜大摇大摆的从后世的北京卢沟桥上通过,时间长达半个月之久,十几万明军驻守在通州不敢出战。

    天津卫作为北京东部门户,被清军占领长达半年以上,等清军撤退的时候,居然打出了诸公免送的旗号,用来讽刺明军。

    而在满清入关之前,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袭扰从未停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