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摸着曹操过河【4K】

    第24章:摸着曹操过河【4K】 (第3/3页)

“摸着曹操过河”。

    正是因为曹操没有重视这一点,才导致曹魏一朝“学在士族”逐渐成为主流。

    即便后来魏明帝振兴太学,并大兴“浮华案”对夏侯玄、司马师等功臣后裔严加惩罚,试图削弱士族对官僚体系的垄断,扭转这种风气,但却收效甚微。

    在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滋养下,“学在官府”早就无可抑制的向“学在士族”滑落。要知道读书人思想的转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

    曹魏踩过的每一个坑,在魏哲这里都是明晃晃的警示牌。

    当然,魏哲也知道想要打赢这场思想战争不容易,并且很可能旷日持久。

    但魏哲依旧选择如此,只为尽最大可能斩断士族“门阀化”这一进程。

    至于铲除天下士族,他倒是没有这么想过。

    毕竟时代的局限性摆在这里,以大汉当前的生产条件不可能搞什么全民读书。

    甚至别说读书了,全民扫盲对于当前华夏来说都是一个奢望。

    须知士族的出现,本就是时代的自然产物。

    ……

    且不说魏哲在下邳做出了怎么样的决断。

    在搞定了荀彧和陈群之后,魏哲便令两人前往兖州劝降剩余郡县。

    至于徐州这边,魏哲则借着此战的大胜之势果断的开始度田。

    为此他甚至将太史慈从兖州调了过来,令他率两万幽州府兵驻扎琅琊国。

    反正兖州那边只剩下三个郡还在坚守,以张辽和徐荣两路大军完全可以应付。

    相比之下,魏哲反倒是更想顺势梳理一遍徐州。

    不过根据冀州度田的经验,他还是令钟扈率两万青州屯军入驻广陵郡。

    至于魏哲自己则率领两万大军坐镇彭城国,彻底绝了徐州士族闹腾的心思。

    一次性对整个天下进行清田确实很难,并且成功率不是很高。

    但如果将这个浩大的工程分成十三份,那么难度与风险就完全可以接受了。

    魏哲还就不信了,在他六万大军的镇压下徐州的地方豪门大族还敢作死?

    ……

    兴平元年,夏六月丙子日。

    彭城西郊,泗水河畔。

    “琅琊国田亩俱已清点完成,其中琅琊王刘容率先响应,多有助益。”只见张昭神色颇为疲倦道:“东海国亦已清理五县,然东海王刘祗颇为抗拒,不知……”

    张昭倒不是拿这位东海王没办法,而是不知道魏哲的尺度。

    要知道刘祗继任东海王之位已经长达三十四年了,在宗室中名望不小。

    上次天子迁都长安,便是他最先派弟弟前往长安奉贡,令小皇帝十分欣慰。

    然而魏哲的尺度就是没有尺度。

    谁敢阻挡他度田,谁就是他的死敌,对敌人他不会留丝毫情面。

    于是他当即声音冷冽道:“去查查,看看东海王府历年行事可合礼制。若有不合礼意之处,那便秉公执法。吾当奏报天子,废黜东海国。”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顿有补充道:

    “另外告诉琅琊王刘容,就说他的名字我记住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

    没错,魏哲这回是演都不想演了,直接赤裸裸的表明他的意思。

    而见魏哲这么一说,张昭自然明白该怎么做了。

    眼下东海王就算没有逾制违礼之处,张昭都能给他“找”出来。

    毕竟“礼法”岂是如此不便之物?还不是看他们儒生怎么解释!

    而待张昭离开之后,荀攸紧接着禀报广陵郡、下邳国的度田情况。

    或许是因为这次一系列的大战都发生在此处,这两郡豪族倒是识趣的很。

    见识过魏军战力的他们头脑全都变得无比清醒,各个都不在纠结这些身外之物,而是一个想法设法的投入魏哲麾下。

    听说邺城的知行书院将开之后,更是一个个争先恐后的送子弟前往邺城读书。

    正当魏哲因荀攸的禀报而面露笑意时,只听得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的响起,而后便见步鸷满头大汗的下马快步行来。

    “启禀君侯,兖州急报!”

    魏哲闻言当即接过,然而刚打开一看便忍不住眉头一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