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绰号“赵白条”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42章 绰号“赵白条” (第1/3页)

    滁州是安徽直隶州,知州比散州高一品,为正五品。

    乾隆二十五年以前,安徽布政使司衙门一直设在江宁,与江宁邻近的滁州得益于此,经济发展相较淮北地区要好的多。

    这次滁州也受了灾,灾情相比淮北等重灾区稍轻,赵安将之标为中灾区,又因滁州邻近江宁缘故,虽有不少滁州灾民到江宁逃荒,但整体灾情可控。

    赵安第一站就是在滁州检查救灾工作,沿途却是发现滁州境内的山都是光秃秃的,除了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可称绿意盎然,其它较低的山峰几乎都没什么树。

    绿化基本等于零。

    开始还纳闷为何如此,不都说古代生态好,山清水秀么。

    继而恍然大悟,因为这时代燃料主要来源是木材。

    柴米油盐酱醋,柴为何排第一位?

    无柴便无炊。

    百姓为了生火做饭,只能大肆砍伐树木,造成的结果就是古代不是什么山清水秀,而是一座又一座秃山,越是人口聚居区就越没有什么绿化,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工业化最大的好处就是提供了木材以外的燃料,由此才避免过度砍伐导致的系列问题。

    换言之,工业化不是对地球生态的污染破坏,而是对地球生态的保护。

    仅当下清朝四亿人口,一天要烧掉多少木材?

    赵安不禁想到马鞍山煤矿,若是能大力开发煤矿,让蜂窝煤走进千家万户,财源肯定是滚滚而来的。

    到了滁州城直接进的州衙,出示吏部相关文件手续后,知州严昆赶紧带着一众属员参见。

    这位严知州给赵安的第一感觉还不错,面相看着不刁滑,属于中庸之人。

    粮道暂署藩台一事目前只安徽省里知晓,地方官员对此大多不知,因此面对突然过来的赵安,严知州明显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大概是被赵安的年轻给惊到了,以致有那么几个呼吸功夫忘了行礼。

    “灾情要紧,诸位不必多礼。”

    赵安这边急于了解滁州情况,示意严昆等人不必行大礼,尔后开门见山问严昆是如何安排滁州地区救灾的。

    “回大人话,”

    回过神来的严昆赶紧答话,却是说了一大堆官话、套话,听的赵安眉头直皱,索性摊开问道:“滁州丁口有多少,目前逃荒的有多少,留在家中的有多少,你这个知州有无开仓放粮,又放了多少粮,省里有无给滁州拨付赈灾钱粮,这些钱粮你又是怎么用的”

    一系列问题下来,严昆有点懵,半响方道:“大人问的这些事,下官需到户房查一下才能回禀。”

    “你是滁州百姓的父母官,如今旱灾已经发生数月,这些事你怎么能不清楚?”

    赵安神情明显不悦,封建官僚虽然专业性无法跟后世官员比,但作为一个州的一把手,旱灾又发生数月,严昆却是连基本数据都说不出来,无疑失责的很。

    却也没法苛责,毕竟科举出来的官员九成都是如此,否则何以清朝要与师爷、小吏共天下呢。

    科举学的所谓圣贤之道,全是纸面大道理,没一个务实的,于社会进步可谓毫无帮助。

    乃至于一个知县没有刑名师爷帮忙,他连最基本的律令条例都引用不来,如此,如何断案判案。

    “下官,下官,”

    严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急的额头都渗汗了。

    见状,赵安无奈让其唤几个户房、工房的书吏来讲。

    相比不专业的知州大人,户房、工房的人明显专业的多,赵安问的这些事二房都给出了相关数据。

    从数据上来看,滁州的救灾工作干的还算不错,由于老天爷迟迟不下雨,所以庄稼这一块已经保不住,滁州目前救灾重心除了发放库粮供百姓糊口外,就是组织人手解决百姓(牲畜)喝水难问题。

    为此,严昆这个知州从库房取了二千两银子到江宁去请了几支专业打井队,不过受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当下也只能解决州城一带的百姓饮水难问题,州城以外广大乡村是有心无力的,只能靠村民们自救。

    因此,乡村实际受灾情况,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