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绰号“赵白条”
第42章 绰号“赵白条” (第2/3页)
州衙门实际也是不清楚的。
皇权不下乡的副作用。
这一点,赵安予以理解,毕竟这个时代没有大型工程器械,遇到旱灾、水灾这,地方官员只能集中力量保城市,乡村这一块是不放弃也得放弃,因为根本救不了。
不过滁州目前面临着一个大困难,就是库粮已经见底,急需上面调拨粮食。
否则不仅没法向受灾百姓提供活命粮,连经过滁州到外地逃荒灾民的一碗活命粥也没法再供下去。
之前严昆已经向藩台衙门打过两次报告,藩司回说粮食目前要确保重灾区,要滁州再坚持坚持。
怎么坚持?
没有粮食发下来,滁州马上也要变成重灾区。
严昆急的很,奈何报告上去就石沉大海,未想朝廷已经紧急更换藩台大人,而新任藩台大人就在眼前,自然就得诉苦,希望新任藩台大人能优先照顾滁州。
“滁州紧邻江宁,你这个知州不要老想着省里调粮过来,你可以组织人手到江宁买粮嘛,实在不行让外地粮商过来卖粮。”
在没有全面掌握安徽全省情况前,赵安不可能嘴一张就要藩司把粮食向滁州这个中灾区倾斜。
粮食是有限的,若把原来应输往重灾区的粮食调一些到中灾区、轻灾区,引发的后果可是会死人的。
对于灾情不那么严重的地区,苦一苦、再坚持坚持,有时并不完全是官方套话,而是迫于无奈和现实的答复。
滁州这边和江宁紧邻,粮食再怎么紧张也不可能真如严昆所说那般严重。
人怎么能被尿憋死呢。
所以滁州应该发挥自身能动性,而不是一味的跟上面叫苦。
严昆则一脸为难表示他这个知州根本没钱去江宁买粮,自打安徽闹灾以来,就有不少外地粮商聚集在滁州,可这些粮商一个个都黑了心,往常安徽粮价是一两二钱一石,这些粮商却以六两乃至七两一石价格售粮,莫说灾民没钱买,就是官府也买不起。
“大人,这些个黑心粮商也太过份了,大灾之年却想着趁机敛财,照我看,不如派兵把他们都抓了,逼他们低价卖粮!”
气愤的是赵安贴身大保镖百里云龙,这位是漕帮苦哈哈出身,自是见不得黑心商人发灾民财。
赵安摇了摇头,事情哪有百里云龙说的这么简单,真派兵强迫粮商低价卖粮,后果不是灾民能买到多少便宜粮食,而是灾区根本无粮可买。
有钱都买不到粮!
粮商利用灾情抬高粮价其实无可厚非,供需关系导致的一种市场调节。
何况,将粮食从外地陆运到灾区本身成本就极高,而且还要承担灾民哄抢风险。
如此,提高数倍价格出售也在情理之中。
本质上也是粮商避险的一种措施。
赵安真要强迫粮商低价卖粮,谁还敢往灾区运粮?
单纯依靠朝廷调拨,根本解决不了灾区百姓吃饭难的问题。
粮商是在发黑心财,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黑心粮商的存在,才能确保灾区平稳过渡。
问题是灾民肯定是没有钱购买高价粮的,有钱的也不叫灾民。
滁州地方财政又拿不出钱从粮商手中购买高价粮发给灾民,灾情若是再持续下去,恐怕粮价就不是几两银子一石,而是一两黄金换块饼了。
目前户部已经协调江苏和江西两省支援安徽二百多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大概近日就能运到设在安庆的藩司大库。
安庆、徽州一带没有受灾,本身也是产粮大区,但仅凭这几个未受灾地区也是无法支撑灾区粮食消耗的。
那可是上千万人的无底洞。
因此,还得从外地购粮运进来。
既然如此,赵安觉得应该调动黑心粮商的积极性,让这些民间物流集团源源不断往灾区运粮。
“眼下不是计较粮价高低的事,而是要确保百姓有粮吃,粮价哪怕是贵到天上去,我们身为父母官也得想办法把粮买到手发给灾民。”
“大人,买粮的钱从哪来?”
严知州说州里一年岁入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