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花店

    第十七章 花店 (第2/3页)

准确的认知,所以六点招工大街一上人,他们就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了需求量最大,但对技术和经验要求不高的车工岗位上。

    “老板,两个人,车位长工还招不招?最好包吃包住。”

    “以前做过吗?会用缝纫机吗?裁剪熨烫呢?都不会啊?那你们要不先问问别家。”

    起初几家的交流过程极为简短,一听杨守安两人是没有经验的“小白”,几乎所有的老板都是清一色的拒绝,倒也干脆爽快,符合大部分广州生意人的脾性,不耽误双方的时间。

    碰了壁的杨守安和阿四也不气馁,这一天的招工才刚开始,他们觉得老板们挑挑拣拣也实属正常,之后两人就沿着街道逐一询问过去,期间也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自己的话术。

    “我们两个以前在老家的制衣厂做过工,这里的车位缝纫机稍微学一下就能上手。”

    “我们可以不住宿舍,自己在村子里租房子,包吃饭就行。”

    “加班绝对没问题,我们兄弟两个不怕吃苦,就怕没活干,对对,只要厂子需要,一天做二十个小时都可以。”

    “不用休息,不用休息,一个月能干满三十天,老板你看我们这身板,绝对扛得住。”

    可就算如此卖力地推销自己,结果却依然不尽人如意,到了中午时分,随着招工的人群逐渐散去,杨守安和阿四才意识到自己好像又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当时的康乐村正处于鼎盛时期,每天涌进来的外来务工者没有一千也有好几百,看似制衣厂的老板们“求贤若渴”,但实际上选择的范围也很大。

    而车工这样的岗位,虽然对于技术要求不高,但讲究一个心细,所以绝大部分制衣厂都喜欢雇佣女工,年龄倒是不论,哪怕是四五十岁的也可以负责尾部处理。

    但一般很少有老板愿意把这种针线活交给年轻的小伙子,毕竟制衣有一套自己的流程,打板、裁剪、缝制、熨烫、尾处等等,任何一步卡住了都会影响成衣的速度,而在康乐村,速度就是决定一家制衣厂有没有客户的关键。

    “安子,我们是不是又有麻烦了?”

    此时已经是九月末,但杨守安还是觉得闷热无比,他和阿四从招工大街一路走到康乐桥,实在是口干舌燥,咬咬牙花了一块钱买了罐沙示,还要两个人分着喝。

    “这才第一天说明不了什么,也有可能是我们运气不好,今晚先找个网吧对付一下,明天接着来,放心吧,总能找到愿意招我们的厂子的。”

    杨守安嘴上还在给阿四打气,但心里的苦涩早已达到顶峰,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已经如此卑微地恳求“命运之神”的眷顾,却还是屡屡碰壁。

    广州这座旁人看来光鲜无比的城市,就好像和他“八字不合”一般,不管付出多少的努力和汗水,收获的还是只有失败的结局。

    两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说服自己,觉得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可如今颓然地坐在康乐桥旁光洁的石板地上,看着周遭街道的熙熙攘攘,杨守安突然感觉自己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记忆里的大山虽然暮气沉沉,却也绝不似天河的摩天大楼那样遥不可及。

    不知何时,手里的易拉罐已经空了,但杨守安却越攥越紧,圆润的罐体逐渐折出了棱角,尖锐,冰冷,然后扎入他的血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