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城乡争供给,周厂长坐蜡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256章 城乡争供给,周厂长坐蜡 (第1/3页)

    干部包队下乡抗旱政策取得了大成功。

    钱进作为政策发起者,在市领导们眼里成了宝贝疙瘩,由此还进入了省领导的视野中。

    然后好事成双。

    同样由他贡献生产技术并提出的滴灌设备开始产出,海滨市这边率先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指挥部特批了“滴灌水管生产许可”,然后化作一道道紧急生产指令,下达至市塑料制品厂、橡胶厂以及邻近县市的几家相关工厂。

    这些工厂的原料被优先调拨,电力供应得到保障,非紧急的生产线全部暂停,所有力量都集中到了全力生产滴灌水管这条路线上。

    钱进被紧急调回了市里进行参观和技术指点。

    参观他可以,相关技术他也不了解。

    反正他去了一家塑料制品厂,里面注塑机日夜轰鸣,但不再是生产脸盆、水桶,而是吐出一根根细长的、布满精密微孔的黑色软PVC滴灌管。

    橡胶厂那边开足马力,生产配套的连接头和滴箭,这滴灌出水口的关键部件。

    工人们三班倒,机器不停歇,质检员拿着游标卡尺和压力测试仪,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批产品的质量。

    抗旱宣传工作在城市里干的很好,所以工人们知道自己生产的不是普通的产品,这是前线抗旱的“救命管”。

    早一天生产出来,地里的庄稼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

    生产的质量好一些,农民后面能够保障收获的粮食就多一点。

    与此同时,另一条战线也在紧锣密鼓地铺开。

    供销社这边,通过国家总社的全国布局线和农业部门的紧急协调,从西北干旱地区紧急调运了大批抗旱性能极强的作物良种。

    耐旱、早熟、需水量极少的荞麦种子,生命力顽强的小米种子,还有耐瘠薄、生长期短的绿豆种子。

    这些作物都能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生存,都是少量水分就能养活。

    很适合旱年情况。

    种子到达海滨市后被迅速分装,通过“送水路”的返程空车,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各重灾公社。

    韩兆新在指挥部会议上进行了强调:“同志们,旱情发展远超预期,很多地方夏粮已经绝收,几乎所有地区的夏粮都减产了。”

    “所以,在接下来的秋收工作中,我们不再追求产量,当务之急,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水源和土地,抢种这些抗旱作物。”

    “还是那句话,不求丰收,只求能在秋后收获一点口粮,让农民们填饱肚子,把最困难的时期熬过去。”

    “这是最后的自救底线,各公社必须立即行动,组织人力,整地抢种!韦社长,你们供销社要确保种子供应到位!”

    韦斌当即表态。

    这事毫无问题。

    干旱还在持续肆虐,随着抗旱作物种子和滴灌设备的先后送到,钱进心头跟少了一块石头似的轻快。

    山区暗河的开发、“送水路”的运转、包队干部政策的出现,对于抗旱工作而言虽然不能说是杯水车薪,但确实扭转不了干旱给农业造成的毁灭性破坏。

    整个六月份两场雨都是小雨,落到地上甚至没有能积出个水洼来。

    这样开源有限,节流与自救成为更迫切、更可持续的抗旱路径。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传统压根没错。

    海滨市这边,滴灌设备下了生产线立马给旱灾最严重的安果县地区送到了。

    这是黑色水管吗?

    不对。

    这是庄稼作物的黑色血管!

    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滴灌技术对于大多数习惯了漫灌、沟灌的农民和技术员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新玩意儿。

    塑料水管怎么铺设?

    滴头怎么安装?

    水压怎么控制?

    怎么防止堵塞?

    指挥所根据各公社的夏收情况和秋收压力,将第一批滴灌水管做了分配。

    然而等水管送到了公社后,面对这一捆捆滴灌管和配件,公社的干部和农机站、水利站的技术员们都懵了,压根不知道从何下手。

    而他们已经是公社里头比较有文化水平的人了,他们都不清楚怎么办,等水管送入生产队那农民们更是两眼一抹黑。

    好在钱进对此事早有预料。

    他没有坐在指挥所等汇报或者待在下马坡不动弹,而是接到滴灌设备已经送入公社一线的消息后,立马给指挥所打去了电话。

    第一批滴灌设备没有送到下马坡或者王家沟这边,原因很简单。

    这里旱灾确实很严重,问题是过于严重了,没有水井。

    滴灌设备需要抽水机抽水送入,所以一旦没有可供抽水机工作的水源,那该地区是用不了滴灌设备的。

    指挥所接收了二十批的滴灌设备,先送去了两个公社五个生产大队。

    钱进让指挥所通知各公社的农机站,选了年轻有文化的技术员汇合,组建成了一支“滴灌技术服务队”。

    接收了滴灌设备的五个生产大队中,距离下马坡和县城最近的是一个叫北昌盛的大队,钱进便选择在该大队给服务队上课。

    一辆卡车把上百号的技术员给送到了北昌盛,全是三十岁往下的年轻人,最低学历也有初中毕业,他们在乡下属于高学历人才。

    北昌盛大队热烈的欢迎了他们,尤其热烈的欢迎钱进。

    现在钱进在安果县的名气大、名声好,多少农民都想认识他。

    所以得知钱进要来本大队授课,北昌盛还特意组织了小学生举着红绸编纂成的红花搞了个欢迎仪式……

    钱进尴尬的不行。

    还好他挎包里有糖,赶紧拿出糖来分给了小朋友们,让他们各回各家,然后招呼服务队成员们去地头。

    北昌盛的大队长跟钱进握手时候,双手摇晃的跟要荡秋千似的,一个劲的发问:

    “钱指挥,要不先去办公室歇歇——至少先喝两壶茶水。”

    “俺大队的水井全靠市里来的打井队给打出来的,钱指挥,俺这队里社员能喝上水、能给地里庄稼浇上水,全靠你的指挥,无论如何你得来喝一壶……”

    钱进无奈,只能从抗旱紧迫时局来说事,带上年轻的学员们去了地头。

    地头上已经铺开了一卷卷滴灌管和各式各样的接头、滴头。

    一台柴油抽水机在水井旁待命。

    钱进挽起袖子,招呼学员们凑上来:“今天很热,大家不要怕晒,我们当一回农民,亲自把这个滴灌设备给铺设到农田里去。”

    “希望同学们好好看、好好学,好好的动手参与劳动,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赶紧问我,我没有很多时间来教课!”

    服务队的技术员们纷纷说是,他开始上手示范:

    “看,这是主管道,要沿着田埂或者地头铺设固定好。”

    他直入主题进行讲解,熟练地用专用剪刀剪断管子,用快速接头连接:

    “支管从主管道上接出来,伸向每一垄作物。这个三通阀,控制支管的开关。”

    “最关键的是这个,”钱进拿起一个小小的塑料滴头,“这是滴箭,也叫滴头。”

    “把它插在支管上,位置要对着作物的根部。水从这里一滴一滴地渗出来,直接喂到根上,这样,水的利用率能提高好几倍。”

    “用滴灌就有这个好处,不像大水漫灌,一半都蒸发或者白白流走了!”

    考虑到有些生产队因为缺乏水源或者抽水机,钱进当初还设计了一个手动加压泵。

    这东西可以直接连接在主管道上进行手动加压,此次为了全面开展教学工作,他便没有使用抽水机自动加压,而是用水桶往里倒水,等清水缓缓流入管道再手动加压。

    很快,插在示范用支管上的十几个滴头开始均匀地、缓慢地渗出晶莹的水珠,一点一点的落在下面模拟的作物根部土壤上。

    “看到没有?这就是滴灌,它的优点就是能精准的将水送入植物根系位置,减少水资源浪费。”钱进指着那些滴落的水珠示意大家仔细看。

    “大家记住要领:管道铺设要平直,接头要拧紧防止漏水,滴头要定期检查防止堵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