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丰收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二百零一章 :丰收 (第1/3页)乾符三年,草长莺飞二月天。
杨复光的救援大军停驻在冤句已有半月,除了空耗后方运来的粮米,军队是一步未进,寸功未立。
而赵怀安也在这半月开始消化正月那一战的战果。
自古以来,风浪越大,鱼越贵。
当赵怀安扛住了曹、濮草军的围攻,并随后大破之,迎接他的就是属于保义军的大丰收。
这一战斩杀的草军三千六百二十一级,俘草军两万二百一十六人。
这里面真是草军老贼的,基本都是在开战时就被斩杀的那一批。
后面被俘的,基本都是被裹挟,和为了吃粮而从贼的灾民。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就是赵怀安在战前安排到对岸的那批人。
一开始,保义军还准备在南岸维持秩序,可后面大战打起来,保义军根本管不上这些人。
因为乏粮,又接受不了难民营的混乱,有不少难民直接就走了。
但依旧有不少流民选择赌一下,他们觉得保义军费劲把他们弄到对岸,不会不管他们的。
当然,也有人可能是真的再无地方可去了,死都只能死在这里。
随着对岸杀声作天,依旧留在南岸的难民担惊受怕,深怕这支官军打输了。
但好在他们赌对了。
很快,在击溃城外草军后,赵怀安就派船来接他们。
很显然,赵大依旧舍不得这些人力资源。
而这些人,加上赵怀安此前收拢的流民,还有草军俘虏,总人数足有四五万人。
换言之,赵怀安只是在进入曹州的一个月,就已经收获了差不多一个县的人口。
这么庞大的人力资源,自然是需要安置。
对此赵怀安也想好了,那就是一口将这些人口吃进肚子里。
在战前,赵怀安就已经去信留在光州主持的王铎,让他做好接收中原流民的准备。
后来在杨复光来了后,又私下和赵怀安密聊了现在的局势,在晓得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没有战事的时候,赵怀安即刻开启了运输流民回光州的事。
此时曹州的州、县、乡法制被催,这里能做主的就是赵怀安和杨复光。
赵怀安只是和杨复光提了一个理由,那就是这些灾民在中原就算再赈灾,后面草军杀来了,抢了他们粮,还是能裹挟他们从贼。
所以为了防止草军继续获得兵力补充,他的建议就是将这些流民往秩序依存的南方迁移,而他作为光州刺史,愿为朝廷分忧,接收这批灾民。
杨复光很感动,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一个地区接收大规模的难民,是必然要引起土客之间的矛盾的。比如土地、粮食、生活物资,甚至是风俗,都会有巨大的矛盾。
在这个时期,一个地方的物资产出和消费都是有差不多的平衡的,一旦这数万难民移过来,一定会惹得市面百物腾贵,给本地人造成巨大的生活负担。
此外,这个时候的乡村普遍是非常愚昧的,任何外乡人的出现都会被本地人当成灾祸,如果家中有什么孩子丢了,或者孩子中邪了,他们就会认为是外乡人做的鬼。
这种事情几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地官府一个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巨大的社会骚乱。
所以在杨复光的眼里,赵怀安真是忠心为国,为朝廷分忧了。
不过杨复光还是问赵大要如何安置这批人,毕竟要是处理不好,把光州那边再惹出祸来,那就是大罪了。
赵怀安不慌不忙给出了他的方案。
实际上就是他在大别山里搞的那一套,就是将这四五万的曹州灾民编都搞军屯。
光州幕府在前期的扫荡豪强时,不仅将他们之前侵吞的营田给收回了,还将这些豪强的田土给收进了军府。
所以此时的光州反而是田土够而丁口少,现在正好容纳这些曹州流民。
而这些流民到了曹州后,将会按照都设置为军屯,所需物资和种子都由军府补充,不与本州人发生联系,如此可大大减少土客之间的冲突。
不过,四万多的流民、草寇,赵怀安当然不可能都安排他们去种地,这些人成分复杂,全部去种地,既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有很多人压根就种不来地。
在这半个多月中,随军参军裴德盛、董光第带着五十多人的书手队伍,从早忙到晚,就是在做初步的人员筛选。
这四万多人,基本按照农、吏、工、兵、商五个身份划分。
凡是农民出身的,全部都要运往光州屯垦,这也是流民队伍中的大头。
然后会写字的,以前算过账的,在县署干过的,都被单独一列,这些人将会造册编入幕府文吏队伍中。
此时的光州幕府随着两年的发展扩充,帅司、政司、财司三司幕僚、书手、随员已经发展到了五六百人的队伍。
这一次北上中原,帅司诸班本就是行军幕僚,自当随军,而财司三部也各自调配了干吏幕府,只有政司依旧留在光州负责民屯、大别山都司、茶贸等事务。
现在从流民队伍中筛选出来会文字者,也基本按照这三司去分配,大部分能被选入的,都是以前有过相关经历的,在被迫从了贼后,不敢再回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