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黄楼公社的安排
第255章 黄楼公社的安排 (第2/3页)
什么。
因为他这边公社虽然划给他们农场管理,短时间内还是需要由本地领导充当粘合剂。
当然也是因为杨振业在苏文宸看来,办事还是可以的。
不然公社又不是只有他一个领导。
而且对方居然能记得公社详细的人口和土地数字,别说是不是提前准备的。
最起码在苏文宸看来,这首先这态度就是想要进步的样子。
不然真要那种仗着自己年龄和资历,对于苏文宸这种年轻领导,完全一副我经验足资历深,你得听我的。
他肯定也不会惯着对方,虽然这时候不能开除,但是让你去角落里待着守文件,还是可以的。
甚至由于移交文件还没有签署,直接让地区把人调走也是可以的。
不过杨振业,在苏文宸现在看来还是那种非常想要进步的人。
所以直接说道。
“没想到杨书记记得这么清楚,不过这七万八千多亩地,都是治理过的?”
杨振业赶紧摇了摇头。
“那不是,这只是当时成立公社时候划进来的,其中四五万亩这些主要都是没有挖引水渠和拍碱渠的重度盐碱地。”
“要说真正这么多年治理过好的,能长出粮食的我们公社总共就两万六千亩的样子。”
“其中两万亩是各个大队这些年一点点挖渠改造出来的。”
“还有六千多亩,是我们公社每年就组织点劳动力,趁农闲时候一点点开出来的。”
“说来惭愧,这么多年,我们公社也才开始治理了这么一点。”
“主要是我们公社这边也穷,就算每年农闲,也调动不了多少人过来一起挖渠。”
“倒不是人不够,而是养不起啊!”
“因为就算治理好的这些每年还是会反盐,还必须得我们出人手维护压制反盐。”
“所以就算是这些治理好的田,基本亩产也就只有百斤左右,如果想要跟正常亩产差不多,就得跟县里周围那边一样,抬高土地的高度,这样盐碱反不上来,收成就不会受到影响。”
苏文宸喝了口粥,沉思了片刻。
他没想到这边治理出来的居然真不少,两万多亩,基本每年按照亩产一百斤,也有两百万斤粮食了,还真不少。
不过苏文宸按照公社人口接近九千人算了一下,发现好像也不多,平均下来每人每年也是才两百斤的口粮。
平均一天五六两的样子。
呃!
还是在没有油水摄入的情况下,这也确实不多。
而且在耕种和收获阶段,也不可能一天只吃这么点的,在算上还要预留来年的种粮。
想到这里,苏文宸也理解为啥到了冬天,这边给他一种荒无人烟的感觉了。
因为都搁家里躺着省粮呢!
这样冬天不活动,就可以少吃点,省下来的口粮就能在干活的时候多吃点,不至于累垮了。
在加上偶尔上面还给的救济粮,所以这边倒也能艰难的撑下去。
想到现大部分社员们,都在靠减少活动量,减少口粮的摄入。
苏文宸直接对杨振业说道。
“杨书记,你这边跟老侯一起和完成移交程序之后,地区的第一批粮应该就会送过来。”
“到时候你准备就组织各大队过来领粮。”
听到这话,杨振业直接答应道。
“好的主任,我回头上面口粮配送过来,我就组织他们来领取口粮。”
“对了,主任,你看什么时间把下面各个生产队的干部叫过来开个会,您也认一认?”
“而且到时候他们生产队这边怎么安排出工?”
“我们这边由于基本没有啥大队产业,所以大队的干部基本就是充当调解下面各个生产队矛盾的人。”
“所以一般具体的出工安排,基本都是下面生产队自己做主。”
“到时候还是跟以前一样?还是说?”
由于不知道苏文宸对于下面生产队怎么想的,杨振业也不知道后面该维持原状,还是该怎么做。
毕竟这时候公社,基本都是施行差不多的政策。
但是农场就不一样了,有的农场是工资制发放固定工资,有的农场是工分制跟公社政策相差不大,还有农场纯实物分配,直接按照统一标准分配粮食和副食品。
所以杨振业也不知道苏文宸打算怎么搞,他最希望的肯定是工资制度了,不过他也知道这项最难。
因为这可是一大笔钱。
苏文宸听到这话,想了想才决定道。
“这两天,我会规划出一个统一的出工和劳动报酬方案。”
“以后分场这边就按照这个方案先试行看看。”
“原则上,明年开始,所有转为农场职工的社员,最少要按照年均每人三百斤的基础口粮配发。”
“工资的话,让我想想再决定具体方案!”
“对了,等移交程序都完成之后,召集所有生产队的管理人员,开个动员大会。”
“今天时间也不早了,到时候开会再统一安排吧!”
苏文宸在回招待所的路上。
仔细想了想,觉得分场这边还是不可能直接领工资。
因为就算按照基础的每月十五元发放,这接近九千人每年就得支出一百六十万元。
这时候可是一笔绝对的巨款了。
以他们农场现在的收入,估计得当裤子才能发出这笔工资,毕竟月华兔那边按照外汇结算,可是到不了他们账上的。
这也是为啥,部里不要求他们每年上交利润和规定的物资供应的原因。
因为最大头他们已经交了。
剩下的养鸡场,虽然利润也可以,但是用来维持农场的工资发放,和住房医疗这一类的福利待遇,其实也没有多少了。
这也是为啥改开后国营工厂很多都干不下去了,因为两边的负担压根不是一回事。
所以这种情况下,他们蓝水农场是没有办法直接给这些农场职工按照工资发放的。
另外不直接发工资,就得想别的方法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
因为这时候,老实肯干的人很多,但是浑水摸鱼的懒汉也一点不少。
不然也不会有承包到户之后,粮食产量迅速提升了。
说到底还是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在划水都能获得相同酬劳的情况下,很多能干的人也会被一些划水的人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