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一拍即合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241章 一拍即合 (第1/3页)

    听到是黄智峰的声音,所有人都围了过来。

    林思成索性开了免提:

    “林老师,我们先测的是焦炭土层中的输助样本,含量值(c14)为1200±50(年)!”

    “之后检测了窑汗,最后一次受热时间范围为1150—1200年……”

    “初步推测,焦炭与窑汗属于同一时期,距今应该在1150年以上……”

    乍然,谈武的心脏都跟着缩了一下。

    距今1150年,是什么时候?

    950年左右,五代末期。

    但这只是窑汗的最后一次受热时间,也就等于窑炉的废弃时间。修建时间则要更早。如果按照1200年来算,那会儿还是唐代末期。

    另一份报告也能证实这一点:与焦炭处于同一文化层的辅助样本碳14含量值为1200年,说明这两个迭压文化层中的窑炉均为唐代遗址。

    唐代的高温窑炉,唐代的焦炭?

    哪怕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检测结果,谈武的心脏依旧跳了好几下。

    林思成笑了笑:“谈秘书长,现在只是初步推测,还要做进一步的发掘和检验。其次,碳14和热释光都有误差,至少也在四五十年以上,搞不好,两个文化层都属于宋代初。”

    那也够了。

    如果从中国最早的炼焦遗址来说,这要比河北邯郸观台的宋末遗址早一百五六十年。

    如果从“中国最早的焦煤型瓷窑”的角度而言,比景德镇御窑发现的明代成化遗址早了整整五百年。

    由此,这儿的发现不但推翻了两项考古结论,而且还是国内首次发掘的重大发现,对地处西北,只是一个小小的县级市的河津而言,这是多大的加分项?

    谈武用力的呼了一口气,琢磨着怎么向领导汇报。

    稍事休息,几个队陆续开工,大致五点,田杰在三号位偏东北一百米左右的梯田边缘,发现了一座半倒焰式馒头窑。

    又过了一个小时,高章义在三号位西南方向,找到了一座废瓷坑。

    看着钎管中的细白瓷碎渣,一群人双眼发光。

    ……

    落地窗映着晨光,空气中弥漫着苦丁茶的焦香。

    周一九点,政府例会。

    还有十来分钟,领导们陆续进了会议室。

    市长估计还得好一会,常务拿了一包烟,挨个发了一圈。

    蒋承应不抽烟,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坐在旁边的崔国瞄了一眼。

    几个折角的符号连在一起,代表山,中间三道水字纹,代表河。之下又用三角标注,零零星星的写着几个地名。

    “老窑头,请代……北午芹,唐代……固镇,宋代?”崔国赞了一声,“啧,蒋市长,挺刻苦啊?”

    蒋承应顿了一下。

    用刻苦这样的字眼,在这儿多少有那么点不合时宜,调侃的意味居多,还带着点揶揄。

    崔国负责文化、广播、档案等工作,文物、考古、史志等部门都在他的负责范围之内,但河津古窑的勘察,最后却由蒋承应负责?

    不管换成谁,都会有想法。

    但这赖不到谁:两周前,省文物局、考古院通报,河津可能存在卵白玉古窑遗址,两级班子专程开了会。

    当时崔国就觉得:这两个都算是清水衙门中的清水衙门,平时存在感极低。才多点动静,就大惊小怪,这摆明是跑出来刷存在感了。

    你刷就刷,这无所谓,但危言耸听,故意夸大就有些过份了:失传了几百年的工艺,山西人没办法复原,陕西人却能复原,搞笑呢吧?

    其它不说,遗址总在山西吧,我们不发掘,老陕还能自个挖出来?

    没有标本,没有工艺遗迹,他拿什么研究?

    所以当时讨论时,崔国的建议是该勘察勘察,该发掘发掘。市里人手不够,就向省里申请。一年找不到,就多找几年。

    如果从陕西请人,这不就是自爆其短,家丑外扬?

    但蒋承应的意见却截然相反:论遗迹多寡,两省大差不差。但论考古水平,遗迹保护,陕西要稍强那么一点。

    而且这是公认的:陕西的墓多,每一座都少不了勘察,寻找。山西的地上遗迹多,墓少,需要从地下挖的基本不多。

    而且相对而言,陕西那边的保护措施要稍到位一点。这边却是该怎么晒怎么晒,该怎么淋怎么淋。

    所以,技不如人不丢人,请人更不丢人。

    再者,水总工从事陶瓷考古和工业陶瓷研究六十年余年,对省内遗址的分布情况、以及本省陶瓷工业发展现况的了解,省内没人能比得上。

    他说的话,绝不至于故意夸大,危言耸听。

    两人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表决通过:该请就请。

    自然而然,这件事情就由蒋承应负责。

    蒋副市长很积极,亲自去了一趟太原,拜访了水即生。然后,又邀请省文物局、考古院的负责人和专家,组团跑了一趟西京。

    回来后,已是一周以后。市里又开会,听蒋承应提到与西京洽谈经过,崔国依旧不以为然:就这条件,从京城请个专家都够了。结果,就从西京请了个小孩?

    资料他看过:那小孩固然专业,但专业的也只是文物鉴定和修复,但这次涉及的却是考古勘察,工艺技术复原。

    说句实话:再是博学,再是全才,是不是也得需要时间学?

    二十一岁?就算从娘胎里开始,他能学多少?

    所以,崔国一直都冷眼旁观。

    蒋承应也清楚,一直铆着一股劲。

    看他不说话,崔国笑了一声:“俗话说的好,隔行如隔山,蒋市长确实得刻苦一点。”

    蒋承应点点头,合上笔记本:“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比不了崔市长!”

    “专攻谈不上,不过一直负责的都是这一块,比蒋市长了解的稍多一些。说实话,一周的时间查资料,做计划,绰绰有余。但这都快十天了,河津还没动静,不会是卡住了吧?”

    “但不应该啊?水总工那么推崇,蒋市长更是赞不绝口,那位林老师肯定有过人之处。再说了,有遗迹发现(白釉碗),更有老窑头遗址做为参照,北午芹肯定有遗址存在。好不好找先不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