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毫无破绽的包拯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212章 毫无破绽的包拯 (第1/3页)眼看着事态几乎就要到了大宋江山危如累卵的地步,开封知府王素马上跑去禀告宰执们,而宰执们选择绕开了狄青和王德用这两个武人枢密使,把枢密副使王尧臣叫了过来闭门开会。
当时刘沆建议马上抓人,但文彦博比较冷静,他召集宰执们商议之后并没有马上抓人,而是进行了核查,发现这件事完全是诬告,虚惊一场。
于是宰相们再次商议后,写文书,将诬告之人当众处决,以震慑心怀不轨之徒。
而后,最有意思的环节来了。
仁宗清醒之后,刘沆偷偷对仁宗说,是文彦博要搞宫变不成才杀人灭口。
显然,刘沆利用了仁宗对于十余年前参与“庆历宫变”的四名士卒全部被杀没有留下任何口供的心理阴影,试图挑起仁宗对其他宰执的猜疑之心。
而嘉祐元年的这次诬告事件,怎么看,从头到尾都透着诡谲。
从事实上来讲,禁中士卒的军心,在仁宗病重的那段时间确实不稳,而作为官家耳目的皇城司几乎没有半点察觉,是真的察觉不到,还是已经失控了?
毕竟,史志聪任“内副都知”,作为内侍省的大宦官,直接管辖独立于三衙之外的皇城司的日常事务,而皇城司的职责就包括了宫门启闭、禁卫调度、宫禁安全及监察百官动向。
而史志聪怎么做的?
文彦博要求史志聪每日向中书省汇报仁宗病情,史志聪起初以“禁中事严密”为由拒绝,后来推脱不得,不单是汇报仁宗病情,干脆宫门下锁的决定权这种关键权力都一并交给宰执们了。
对于宰执们来讲,这当然是好事,免得有武人兵变,若是一旦仁宗驾崩,也可以马上控制禁中,迎赵宗实登基。
但醒了之后的仁宗怎么想?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极为扑朔迷离,仁宗已经起了罢相的心思。
还好枢密副使王尧臣当时心眼多,作为跟文彦博、韩琦、包拯的同届进士,他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