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迷雾散尽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214章 迷雾散尽 (第1/3页)当然了,陆北顾对于庙堂势力分布的这种认识,目前来讲还是相当粗糙的。
其中还有很多人、很多事,都有着超乎想象的复杂程度,不是说简单粗暴地非黑即白所能划分的。
哪怕是同一派系,在不同事情上的态度和立场,都有可能完全不同。
而且庙堂就是如此,不管是怎样的君子,只要卷进去,那么难免会被动或主动地参与其中,时间久了,很多事情到底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就说不清了。
尤其是因为理念不同,哪怕都出于公心,君子与君子之间,也会互相攻讦。
为的,就是获取权力,从而实现自己的抱负。
可谁的抱负是正确的,又有谁能评判呢?或许只能交给时间了。
“罢了,外调就外调吧为师是御史台的一员,自当荣辱与共,君子问心无愧便好。”
正如赵抃所言,人在庙堂往往身不由己。
实际上,赵抃在回朝的这几个月以来,已经很努力地在承担好一个御史的职责了。
有些事情他可以不掺和进去,但出于职责,赵抃还是义无反顾地在上疏,譬如弹劾刘沆、弹劾王德用、弹劾范镇,以及建议仁宗马上立储、惩处六塔新河事件责任人等等。
因此,赵抃也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刘沆。
刘沆想要拉着御史台的这些人同归于尽,所以上疏仁宗“自庆历以后,台谏官专权用事,朝廷命令一出,事无对错一概议论,必使其主张获胜方止。又专好揭发他人难以辨明的隐私,以中伤士大夫,执政大臣畏惧其言论,对他们提拔尤其迅速”。
为此,刘沆利用宰相职权,提议推行御史迁转之格,将御史台的御史们大规模外调。
刘沆的提议当然是挟私报复,三岁儿童都能看得出来。
但仁宗还是同意了。
倒不是仁宗容易被忽悠,而是此时孤立无援的仁宗疑心大起,对于言官们先后弹劾他的两位心腹爱将狄青、王德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