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曙光到来的高能激光试验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383章 曙光到来的高能激光试验 (第1/3页)

    《流浪地球》在票房到达38亿后急流勇退的选择了下映,洛珞也继续一门心思的扑在了项目上,但……它所形成的风波却远没有结束。

    要知道在此之前国产票房记录还是洛珞《源代码》创下的3.6亿……38亿,涨了十倍还多。

    这种突破记录的方式有点超出他们的认知了。

    而且这还是拾光突然选择急流勇退的结果,这种对票房似乎毫无贪念的样子,顿时让这件事,甚至整部电影都覆盖了一丝神秘色彩,变得更加“传说”了起来。

    颇有一种“我不爱钱,我对钱没有兴趣”的传奇感。

    而跟国内下映不同的是,海外的市场并没有一块收官,毕竟……那些人说什么洛珞可懒得搭理,也不可能会有外国人跑过来喷他的“爱国精神”吧,就算真有他也不在乎。

    所以……在持续了两个月的全球上映后,海外市场一共收获了近两亿美金的票房成绩,再次引发了强烈关注。

    这个成绩在意料之中。

    对于拾光来说他们特效的‘硬通货’很值钱,尤其是3D和‘流形引擎’呈现的地球流浪奇观,在IMAX和大尺寸银幕上的冲击力,是公认的顶级水平,技术评审和主流观众都服气。

    所以,核心市场的重点影院,上座率有保证,票房数字在全球范围也不算难看。

    但……‘饱和式救援’、‘带着地球去流浪’这种根植于他们集体记忆和精神深处的内核,对海外观众来说,理解成本很高。

    ‘家’的概念、牺牲的价值体现方式,特别是‘火石接力’、‘全球发动机重启’那种全员皆是英雄的群像叙事,他们反馈说‘不同于个人英雄主义的震撼,但需要一点文化解码’。

    影评人称它是‘来自东方的、宏伟而陌生的生存哲学’,有敬畏,有赞叹,但共鸣程度确实无法与国内相比。

    北美、欧洲市场首周有热度——主要是冲着技术奇观来的,口碑分化,特效满分,故事需要适应,次周跳水比国内快得多。

    亚太区文化相近度稍高,表现相对更稳定一些。

    一句话总结:‘流浪地球’风暴在国内是海啸,在海外更像是引发惊叹的‘超级季风’,卷走了13亿人民币的票房,证明了他们的技术工业实力已经站到了世界前列,但要他们完全拥抱这颗‘中式科幻核心’,路还长。

    消息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巨石。

    “《流浪地球》全球票房突破50亿!”、“华语首部!《流浪地球》席卷51.36亿创全球奇迹!”、“流浪地球:38亿本土堡垒+ 13亿海外版图!”瞬间成为所有门户网站、社交媒体、报刊杂志的头版头条。

    #流浪地球全球票房51亿#这个话题以爆炸速度冲上所有平台热搜榜首,后面跟着一个鲜红的“爆”字。

    媒体反应:

    《光影时报》:“50亿纪元开启!《流浪地球》用50.36亿全球票房宣告华语电影工业新时代!”。

    报道详细拆分了国内38亿的壮举和海外13亿的突破性意义,强调这是华语电影首次在全球票房排行榜上跻身年度前列,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巨大成功。

    “中式科幻”被反复提及,定义为“既有普世技术奇观,又蕴含独特东方价值观”的崭新类型。

    权威官媒:“《流浪地球》全球票房破50亿:文化自信与技术创新的双丰收!”

    点评拔高到了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输出层面,将其视为华国故事成功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

    着重提到了影片所展现的集体主义、家国情怀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思考和有限但真实的文化影响力。

    各大影评门户:除了刷屏式的票房喜报,深度分析文章涌现。

    “《流浪地球》海外13亿:特效征服世界,文化壁垒尚存”、“50亿的‘球’,一半是火,一半是星辰大海——解析《流浪地球》全球成功的双引擎”。

    普遍认为这已经远超预期,特效的硬实力是敲门砖,打开了国际市场大门,证明了华语电影也能做出顶级视效大片并盈利,为后续作品铺平了道路。

    财经媒体:“《流浪地球》50亿票房分析:中国电影市场的超级体量与海外蓝海的巨大潜力!”开始计算投入产出比,探讨产业链带动价值,并预测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广阔未来。

    粉丝与观众反应:

    线上狂欢:各大论坛、贴吧、时光博客,再次被“50亿”刷屏。

    “球学!球学!地球派永不为奴!51亿啊兄弟们!”

    “谁还敢说国产特效不值钱?!全球买单13亿特效费!!国产之光!”

    “国内38亿无敌手,海外13亿开疆土!洛珞:我搞电影顺便给全球科幻发个震撼弹!”

    “呜呜呜,想到老韩头,想到刘培强中校,想到那么多饱和式救援牺牲的战士……我们的眼泪也值50亿!”

    技术爱好者们开始制作各种“流浪地球50亿票房在人类电影史中的地位”科普帖和数据对比图。

    线下热议:影院门口、街头巷尾、办公室茶水间,再次充满了关于“50亿”的讨论。

    “你看球了吗?”进化成了“你看球刷了几遍?它卖了50亿呢!”“果然还是老外不识货,特效都值回20亿了才给13亿?”

    重温潮再起:虽然国内已经下映,但“50亿”的消息让许多粉丝纷纷寻找高清片源或蓝光资源进行重温,或者热烈讨论着当初在影院看到的震撼场景,社交媒体上掀起新一波的“名场面回顾”和“细节发掘”热潮。

    “集体荣誉感”爆棚:一股强烈的、由内而外的自豪感在广大观众中弥漫。

    “我们自己的科幻,自己养到了50亿!”、“全球票房扛把子也有我们的名字了!”这种与国家、与集体荣辱与共的“球粉精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不过这些跟洛珞已经没什么关系了,他现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个——搞定前期试验阶段的最后一个大关,激光点火。

    ……

    合肥基地高能激光研究所,午后,空气里飘着些许金属冷却液和新烤电路板混合的独特气味。

    洛珞刚从超导磁体低温测试间出来,额角沾着点机油渍,正拧开特制保温杯灌浓茶提神,他喝啥完全取决于工作环境,在公司和片场就是特浓咖啡,在基地和研究所就是浓茶,他啥都不挑。

    不过纵使连着几周跟“多物理场耦合干扰”死磕的后遗症还顽固地贴在眼底,眼皮沉得像铅铸的一样。

    窗外传来大型设备周期性启动的低沉嗡鸣,试验已经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

    办公室的门被礼貌地敲了两下。

    张云超书记那标志性的浓眉已经探了进来,手里拎着个磨旧的文件袋。

    “忙着呢洛总?”

    他声音洪亮,自带一种不容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