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两疏同上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
    第267章 两疏同上 (第1/3页)

    曲阜孔家,就是苏泽选择的软柿子。

    原因也很简单,这是阻力最小的方向。

    和其他牵涉甚广的问题不同,曲阜孔家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一个典型的不法豪强的问题。

    当代衍圣公孔尚贤的罪证可以说是一抓一大把,根本不需要朝廷费力气找茬子,孔尚贤就会自己将罪行漏出来。

    而处置孔家的办法也简单,就是严格按照法令,重新厘定孔家的田产,并且限制孔家在曲阜当地的不法行为。

    但是要做到这些,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曲阜县令。

    曲阜县令,世代都掌握在曲阜孔家的手里。

    现任曲阜县令孔承厚,就是孔家旁支,而他能够当上这个曲阜县令,自然是由于来自当代衍圣公孔尚贤的举荐。

    孔家人世代担任曲阜县令,这算是一种政治默契。

    默契不同于规则,虽然要比死板的规则更容易打破,但是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同样有着类似于誓言一样的效应。

    对于皇帝来说,要打破这种政治默契,同样也是需要契机的。

    如果随随便便打破政治默契,那就会让所有人感到不安,从而引发整个体系的反对。

    上一个这么做的,就是“遇水即溶”的正德皇帝了。

    为了节省下威望值开销,苏泽在上疏之后,还需要给皇帝制造一个打破政治默契的契机。

    所以在正式上书之前,苏泽还需要先制造这样一个契机。

    ——

    刑部。

    “少司寇。”

    刑部侍郎也许是在通政使任上的心理阴影,他很抗拒见到苏泽,但是他也很清楚不见苏泽的代价。

    在经过了反复的心理斗争后,李一元还是选择了见了苏泽。

    面对苏泽周全的礼数,李一元依然没有放下戒心,反而因为苏泽越是恭敬,他心中的不安越是厉害。

    “苏翰林怎么拨冗来刑部的?《巡捕公案》的初版不是已经送到武监了吗?”

    李一元不愧是编书能手,在他的主持下,这本用来指导巡警破案的教科书《巡捕公案》,只用了几个月就编纂完毕,送到苏泽的案头上。

    只可惜虽然少司寇李一元“极力”求情,在编纂这本书的时候起到巨大作用的刑部浙江司主司,却因为当年审理胡宗宪案中的“瑕疵”,被迫“请辞”归乡。

    而这一次胡宗宪案件的平反过程中,李一元这位刑部侍郎也从中获益,提拔了一批自己人来填充空缺的位置。

    苏泽也感慨,李一元也是玩政治的老手。

    在编纂《大明民律》的时候,李一元慧眼识珠,在刑部挖掘了很多怀才不遇的中低级官员,将他们囊括进了自己的编纂组内。

    《大明民律》编修完成,众人都得了奖励,虽然很多人也没有立刻升官,但是得到了升迁的资历。

    更重要的是,通过编书的过程,他们成为刑部侍郎李一元的自己人。

    就这样,李一元通过编书,从刑部选出了一批有业务能力的“自己人”。

    编书又为这些官员攒够了升迁的资历。

    接下来的事情就理所当然了。

    比如这次浙江司主司的空缺,李一元立刻就用“自己人”补上,那些随着李一元编书的人,纷纷得到了升迁。

    当然,李一元能够玩的这么顺滑,也和刑部尚书毛凯的不管事有关。

    刑部尚书毛凯,是嘉靖十四年的进士,如今已经七十多岁了,随时可能致仕归乡。

    这种老尚书少侍郎的组合,也是常见的“交棒”的人事安排,一旦毛凯真的致仕,那李一元随时可能扶正。

    李一元谈起了《巡捕公案》,苏泽也就顺着他的话谈下去说道:

    “也多亏了少司寇的书,如今巡捕修习班终于有课可授了。”

    苏泽确实对《巡捕公案》十分的满意。

    这本书按照苏泽的要求,不是长长的法条,而是从刑部精选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来制定的巡捕营办案流程。

    这就类似于后世的“以案说法”。

    刑部还专门选择了一些有噱头有名气的案件,挑选了这些案件作为例案,激发巡捕们的学习兴趣。

    效果自然是非常好,参加巡捕修习班的巡捕,很多原本都不识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iaoshuoge.info